7月9日,長沙理工大學文新學院暑期實踐團來到衡山,就衡山地區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衡山影子戲的傳承與保護進行調研。
衡山影子戲的起源大約為清順治初,衡山福田鋪鄉的農民彭風舉從外地學藝歸來,成立了衡山影子戲民間組織「老龍會」,從此開創了衡山影子戲的先河。衡山影子戲流傳甚廣,遍佈衡山縣及周邊地區,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衡山影子戲一人操影主唱,一人敲鑼搭唱,只需兩人就可搭台表演,而且民間藝人還會挑着一副擔子、兩隻裝着影型的箱子,走街串巷。每當新屋建成,屋主總會請皮影戲藝人來唱一場戲,為新屋祈福,原汁原味的衡山皮影戲演出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衡山縣文化藝術中心主任朱湘維在座談會上介紹,衡山影子戲演出藝人現有78人,目前能正常演出的皮影藝人有30人左右,流布地區主要有福田鋪鄉、開雲鎮、長江鎮、萱洲鎮四個片區。「不同鄉鎮皮影的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也多有不同,衡山皮影藝人演出收益各不相同。但不少皮影擔子都面臨生存困境,收益微薄,皮影藝人的生計難以為繼。針對這一現狀,國家也有相關政策進行扶持,每年都有針對衡山影子戲的專項經費,主要用於舉辦皮影傳承人的培訓班,皮影劇目復排等。」
在衡陽市文化館和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實踐團觀摩了影子戲的傳承保護手段。在非遺保護中心,有麻姑獻壽、招財進寶、慈航普渡等一系列精美的衡山影子戲影型正在展出。實踐團在充分領略了衡山影子戲的特點後,認為衡山影子戲作為衡山地區傳統、民俗、地域文化之縮影,對它的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廣大農村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何雯 丁璇 彭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