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車試運營。歷經建設者7年艱苦建設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圓滿完成建設,實現全線通車,深中通道從「Y」到「A」打通黃金內灣,深圳、中山正式進入「同城時刻」,往來珠江口東西兩岸可不再繞道虎門大橋,車程縮短至30分鐘以內。
深中通道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2518跨珠江口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北距虎門大橋約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橋約31公里,起自深圳機場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通過萬頃沙互通與南中高速連接,在中山市馬鞍島登陸,與中開高速對接。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全長24公里,全線橋樑工程總長度約17公里。
在漢央企中交二航局參建的深中大橋是深中通道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長2826米,主跨1666米,是深中通道關鍵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兩座主塔高均為270米,橋面距離海面高度為91米,通航淨空高度達76.5米。大橋兩個錨碇各採用兩個外徑65米的「8」字形地連牆基礎,單個錨碇總重量約100萬噸。大橋創下了全離岸海中鋼箱梁跨徑最大、通航淨空最高、海中錨碇體量最大、主纜鋼絲強度最高、顫振檢驗風速最高等5項世界紀錄。
大橋建設過程充滿挑戰,自開工以來,項目團隊為確保工程穩步推進,充分調動資源要素,強化現場管理,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安全優質高效完成建設任務。為解決深中大橋全離岸海相淤泥區錨碇建設難題,中交二航局項目團隊提出「鎖扣鋼管樁+工字型板樁+平行鋼絲索」自平衡柔性圍堰,實現45天快速成島,開創了寬闊海域建造大跨度懸索結構體系橋樑工程的先河。
為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工效,研發應用國內首台一體化智能築塔機,塔柱施工速度最高可達1.2米每天,減少高空操作人員近60%,取得了一體化智能築塔設備及成套建造技術的創新研發將超高混凝土橋塔的傳統建造技術升級為工業化建造技術,用機器代替人工,將工廠化設施搬到施工現場,將工業化、智能化、信息化、標準化高度融合到橋樑建設中,為橋樑超高索塔的建造再次帶來革命性的轉型升級成效;針對鋼箱梁節段超寬超大、結構形式複雜等情況,研發建造850噸級智能化纜載吊機,解決了大噸位、大跨度懸索橋箱梁節段吊裝同步穩定性差、起重能力和起升速度無法保證的難題。
深中通道工程規模宏大、綜合建設技術難度高,項目開始即制定了以打造「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示範和「交通強國」「質量強國」重大工程標杆為目標,全面落實現代工程管理,積極推行工業化和智能建造,大力實施技術創新、工藝創新等,相繼在離岸海中超大跨徑懸索橋建設關鍵技術、寬闊海域大型海中錨碇快速築島技術、混凝土橋塔鋼筋部品及智能築塔施工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補了行業空白,高品質、高精度、高工效推進了工程高質量建設,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了中交智慧。
深中通道東連廣深沿江高速、機荷高速和廣深高速,西連中開高速、廣澳高速和中山東部外環高速,並與南中高速(在建)、南沙港快線相接。深中通道通車後,自中山側向東行駛,經深中大橋、海底隧道後,在隧道內水下互通設第一個高接高匝道,駛出後接入廣深沿江高速,可前往虎門和前海、香港方向;自主線隧道直行駛出海底隧道後,第一個收費站出口駛出,可前往深圳機場與深圳寶安區;自主線直行,接入機荷高速,可前往深圳市區和龍崗區、惠州等;前行後可高接高轉入廣深高速,前往深圳市區或東莞。
深中通道的建成將極大加速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深圳和中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位於該區域的重要節點,其發展水平和影響力直接影響着整個灣區的繁榮。深中通道的建成將為深圳和中山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進一步推動廣東省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記者 張迪 通訊員 王鑫洲 杜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