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安徽黃山市全境下了200個杭州西湖。
自6月19日,歙縣持續大到暴雨。6月20日,歙縣啟動城區防洪一級響應!接連兩天,暴雨如瀑。6月23日,歙縣再度發布地質災害紅色預警!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使命。
10天,歙縣以「完全準備」應對「萬一可能」,風雨同舟、守望相助,堅定信心,眾志成城。一個個堅定而溫暖的身影,逆行在每一個湍急洶湧的防汛「戰場」,書寫着動人的故事。
她:「必須堅持,一戶都不能少」
熒熒之光,灼灼其華。
6月20日,歙縣12小時內平均降雨量達158.5毫米。張雅琦在朋友圈記錄下當日漁梁老街洪水來臨時的情景。
今年34歲的張雅琦是漁梁片區的轉移負責人,這裡270戶700餘人,70%是老年人。近半數居民沿江而築,推窗可見漁梁壩,生活平靜而鬆弛。
19日15時,歙縣要求全縣各地「應轉盡轉、應撤盡撤」。「先將重點區域的住戶撤離。」收到指令,張雅琦開始與同事走街入戶,勸離、轉移危地居民。
暴雨一刻未停。下午16時左右,張雅琦開始覺得水勢有些「不對勁」,她每隔十分鐘到江邊察看一次水情。「漲的太快了,每十分鐘漲三四個台階,但必須堅持,一戶都不能少。」
18:30,歙縣啟動城區防洪一級響應。
彼時,仍然有4戶12人尚未安全轉移。「不能再等了」,張雅琦旋即決定入戶救援。何家祖孫三人是救援的最後一戶,因水勢太猛,無處着力的救援扶梯只能淺淺搭在山越救援隊的衝鋒舟上,她將三人逐一拉上衝鋒舟後便覺腦子一片空白。如今,她記不得太多細節,只記得姚錦芳送了一件救生衣,她有種劫後餘生的慶幸。
黃梅十日雨蕩蕩,而後幾經轉移撤離。
漁梁社區居委會幹部職工9人,其中女性5人,是一支溫柔但不柔弱的隊伍。自6月19日以來,她們始終全員在崗在位,在千米古街上釋放着篤定又強大的「她」力量。據悉,社區270戶未發生一起房屋垮塌,700餘人均得到安全轉移。
他:「挨家挨戶地喊,行動不便的我们上門背」
螢火微光,願為其芒。
6月22日13:35分,一座長約25米的應急橋梁架設完畢,因特大暴雨被沖毀的紹濂鄉小溪至王村路段正式恢復通行,在場的人們眼眶濕潤,為之動容。
從6月19日到6月22日,王鴻之休息的時間屈指可數,站在道路旁的他穿一條及膝短褲,小腿上被雨靴磨出一條血印子,被雨水長時間浸泡的疤痕尚未癒合。
回憶暴雨初臨的場景,王鴻之依然覺得心有餘悸。
6月20日上午,持續滂沱大雨,紹濂鄉塌方、滑坡頻發,小溪村通訊信號中斷!作為小溪村的包村幹部,「90後」的王鴻之成為了暴雨中奔赴小溪村現場的第一人。
「雨最大的時候,我一個人步行了1個多小時,越往裡走其實已經看不到路了,塌方的地方只能手腳並用地爬過去,我還看到了蛇」,前路未知,艱辛難以想象。
「現在想起來比較怕,當時精神高度緊張了,顧不上害怕,就想着進村,越快越好」。到達小溪村時,王鴻之已渾身泥濘。「我們先是微信群通知,然後挨家挨戶地喊,行動不便的上門背,村黨支部書記項克明在組織群眾撤離時險些被洪水沖走。」
驚心動魄的幾小時,隨着轉移工作的完成,洪水也漫過河堤沖向村莊,因預警及時,小溪村全體村民均安全渡汛。
在省市縣的統一調度下,6月21日,小溪村的通訊逐步恢復,空投物資運抵現場。
6月26日,王鴻之顧不得傷痛,又在村內水庫橋梁的現場搶修。然後,還有更多的災後重建工作需要王鴻之這樣的「90後」,這些有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的「90後們」。
他們:同心協力、風雨同舟
不啻微茫,造炬成陽。
「安全第一,不再對外接單了。」6月20日,老黨員姚國紅為自己的農家樂回絕了一筆50人團的住宿訂單。
暴雨傾盆、大水漫灌,地處新安江邊,深渡鎮水情吃緊。她與丈夫一商量,既然不接單,那就把農家樂騰出來,幫助鎮裡安置受災群眾。當天中午,深渡鎮約源村70名轉移避險的村民到達安置點。
一周來,大到聯繫轉接,小到上菜上飯,夫妻二人連軸轉,每天休息不到4小時,累到直不起腰。姚國紅說,我們夫妻倆都是老黨員,此時此刻,我們心裡想着,我們要為群眾們做點什麼!
為江河安瀾,保人民安居。
主動配合拆除房屋的八旬老人楊積武,奮戰在溪頭鎮汪岔村抗洪一線的女挖機手高素貞,自家受災仍捐出2000元愛心款幫扶遇困同鄉的畢國成,負重前行7小時送口糧的王根海……
面對突如其來的強降雨,歙縣人民同心協力、風雨同舟。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在省市縣的有力組織下,多方救援力量連夜奔赴歙縣。電力人員將重約六百斤的變壓器運抵紹濂鄉嶺口村;消防員歷經8小時徒步25公里,將通訊設備送達救援地點;水中築鋼架,鋼板架起路,建築隊伍緊急打通皋徑村的唯一通道;請戰歸隊,默默無聞奉獻的河南商丘退伍老兵……
雨還在下,燈還在燃。
暴雨還將持續,未來一段時間歙縣仍有強降雨過程,防汛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雖然天災難避,但是人心已聚,那些無懼的銳氣與豪氣會轉化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念,那些無私的擔當與奉獻亦將會長久銘刻在人們心中。(記者 吳敏 通訊員 吳炯 顧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