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的黟縣西遞古村,青石板路濕漉漉的,煙雨之中,古韻悠悠,粉牆黛瓦的徽派古建仿佛在訴說着千年的故事。
「我們是24小時值班值守,不僅通過監控全方位監測,還分片落實包保不間斷進行巡檢。」從西遞走馬樓開始到古來橋結束,每天繞古村10餘圈,成為汛期以來西遞「鎮景村」聯合工作隊的日常狀態。
西遞古村始建於北宋皇佑年,公元1047年,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124幢,被譽為「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
連日來,黟縣遭遇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區特大暴雨。西遞村對全村124處國保單體開展全面摸排,對排查出現房屋屋頂漏水和內澇情況,立即進行處理,排除安全隱患。並對前邊溪沿溪2處岔路口進行沙袋阻攔,防止河道漫水進入村內。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黟縣境內分布有數百個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較完整地保存明、清時期建造的古民居1590餘棟,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9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247處國保單體)。
黟縣重點排查古橋、古民居、木結構建築等易受災部位,做好研判預警,壓實工作責任,全覆蓋排查風險隱患,落細應急措施,加強值守備勤,確保全縣文保單位安全度汛。
該縣按照《安徽省文物安全巡查辦法》要求,對縣域範圍內不可移動文物建築進行「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文物安全大檢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文物進行了重點標註,並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
組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組,執行24小時值守,實地排查文物安全隱患。防汛期間,建立防汛應急隊伍9支,開展檢查10餘次,排查安全隱患25處,包括敬愛堂、咸宜堂、皖南蘇區江邊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等5處文物單位內澇,均已得到排澇除險,避免文保單位受損。
同時,該縣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保證強降雨前發布信息,提前預警各鄉鎮。截至目前,縣文物部門已下達汛情信息10餘次,各鄉鎮已針對各級文保單位儲備編織袋2000餘只、砂石統料、細沙100餘方,各類防汛物資配備充足。
黟縣地處皖南山區,是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的核心區之一。擁有西遞、宏村1處2地世界文化遺產、46個中國傳統村落。黟縣的旅遊發展離不開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得益於全縣上下一以貫之的珍惜和重視。
水患猛如虎。6月24日,黟縣縣委書記程寄縣圍繞汛期文物保護工作,實地調研屏山村國保單位——舒光裕堂。他再次強調,要重點排查古橋、古民居、木結構建築等易受災部位,進一步做好研判預警,壓實工作責任,全覆蓋排查風險隱患,落細應急措施,加強值守備勤,確保全縣文保單位安全度汛。
據了解,自6月19日入梅以來,黟縣文旅體局黨員幹部守在一線、沖在一線、干在一線,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守衛陣地。科學研判,主動做好強降雨應對防範工作。冒雨勘察景區、文物安全,確保景區、文物安全度汛。(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方翔 高繼國 何彥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