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鄉村興。近年來,四川省德陽綿竹市打破傳統農業合作社「小而散」制約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短板,成立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社社聯合」發揮聚變效應,提升整體競爭力,推動當地傳統農業向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發展。
廣濟鎮鼎穠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現有成員社12家,主要以種植小麥、水稻、蔬菜為主,共流轉土地5000餘畝,擁有育秧流水線、播種、收割、植保等機械35台(條)。同時,聯合社藉助規模優勢降低各類農機使用成本,對農產品種植進行專業技術指導,並且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對接外部企業,形成產業聯盟,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自從加入聯合社後,我們不僅能享受到從種植到烘乾的『一條龍』服務,還有統一的銷售渠道,大大減少了種植成本,提高了經濟收入。」 聯合社成員仲芸菲介紹,在聯合社的「催化」下,分散的種植大戶變「單打獨鬥」為「抱團聯動」,闖出了共富新路子。
每年3月,都是小麥春管的關鍵期,也是病蟲害的高發期。在廣濟鎮中新村,上千畝小麥綠意盎然,該鎮聯合社成員謝賢剛正搶抓晴好天氣,通過無人機飛防作業,幫助聯合社其他成員開展田間管理,促進農業生產提質增效。謝賢剛是廣濟鎮昊航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在當地流轉了300餘畝土地,種植小麥和水稻。2020年初,謝賢剛得知鎮上要成立聯合社,將轄區內的種植大戶聚集起來實現抱團發展,便第一時間加入進去。「聯合社的成立讓大家資源共享、技術互補、信息互通,避免了市場上的惡性競爭。農閒時節,成員之間還常常進行種植技術交流,不斷提升自身種植技術,這是不折不扣的『雙贏』之選。」三年的抱團發展大大提振了謝賢剛發展農業產業的信心。2023年,他將種植規模擴大至400餘畝,不僅增加了經濟效益,也帶動當地更多農戶嘗到種植「甜頭」。
連日來,在聯合社成員杜志先的合作社裏,全自動機械育秧流水線正高速運轉。伴隨着機器的咔嗒聲,育秧盤通過育秧設備,一次性完成了鋪土、播種、澆水、覆土、出盤等工序。「水稻種植的最大成本是勞動力,加入聯合社後,我利用自己現有的資源,零利潤幫助其他成員進行機械化育秧,讓他們種植水稻的成本大大減少,而我也享受到了其他成員通過科技助力田間春管帶來的好處。」杜志先說,成立聯合社不是吃「大鍋飯」,而是充分發揮規模優勢,形成1+1>2的效應,真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022年,我們還建成了烘乾房,取得了豌豆尖、菜苔的有機蔬菜認證,成員社抱團發展的信心越來越足了。未來,聯合社將繼續爭取政策、聯通市場,通過社企合作、社社合作等多種形式,推動廣濟鎮農業產業向品牌化、高端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力。」聯合社負責人仲友其表示。(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周韻 蔣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