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心系九江 僑聯世界」2024年海外聯誼主題活動之海外華文媒體采風九江行來到了湖口縣,遊覽石鐘山,研習國家級非遺流泗鎮草龍,走進湖口神華電廠,感受湖口縣豐富的歷史文化稟賦和現代工業綠色發展。
湖口縣位於江西、安徽、湖北三省交界處,因地處百里鄱湖、萬里長江唯一交匯口而得名,是江西水上「北大門」。湖口,江湖兩色、旅遊勝地。中國最長的江、最大的湖、最「響」的山(石鐘山)在這里交匯,賦予湖口獨一無二的世界地理坐標。
江湖兩色(李學華 供圖)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石鐘山在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它雖然高不過50余米,但危崖臨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視,如與天相連,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巖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故皆名為「石鐘山」。導遊介紹,兩山分據南北,相隔不到1000m。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登兩山遠眺,襟帶江湖,波光浩渺,天高水遠,洲渚回合,展現出「水分林下清冷浪,山峙雲間峭峻峰」的獨特景觀,氣勢雄偉磅礴。
采風團一行跟隨導遊登至山頂,遠眺廬山煙雲;近睹江湖清濁,「鄱湖接近長江處,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渾流互排斥,濁清界線見分明」,長江、鄱湖的匯合處,水線分明,江流混濁,湖水碧清,以截然不同的水色「劃」出了一條奇妙的界線。甚稱鄱湖一大奇景。
采風團在石鐘山合影(王林華 供圖)
石鐘山吸引著歷代眾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至,留下了許多詩文題記。如唐代李渤,宋代蘇軾、陸遊,元代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國藩等。郭沫若曾留詩《登湖口石鐘山》於此,特別是左河水題詠的:「匡廬側伴警鐘嗔,聲懾江湖凈混分。天下贓官憂此過,清廉濁腐現真身。」之句更吸引遊客的興趣。石鐘山可謂自大文豪蘇軾夜乘小船,泊於絕壁之下,探訪石鐘,寫下了著名的《石鐘山記》,成為後來膾炙人口的佳篇名記之後,遊客不斷,詩文不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口稻草龍(李學華 供圖)
匠心獨運稻草龍
千百年來,龍在炎黃子孫心目中有著至高的尊貴地位。在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美譽的湖口,當地人們對龍情有獨鐘,尤為是草龍。
采風團一行來到湖口縣流泗鎮芳澤湖口草龍傳習所,尋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口草龍傳承人喻芳澤、省級非遺傳人喻遠莉。喻遠莉介紹,湖口草龍起源於隋唐,盛行於明清,是鄱陽湖地區農民慶祝豐收、祈禱風調雨順的一項傳統節日活動,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新時代的今天,這項極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煥發出新的光彩。
國家級非遺傳人喻芳澤(左)和記者交流
湖口草龍以稻草為主要材料,輔之以竹子、木棍做支架,整條龍節段為單數,一般為9-21節,其編織工藝復雜精致,采用了編、織、插、嵌、鑲、繞、纏、懸、掛、空、別、剔、鏤、透等10多種工藝技巧。製作一條長27.8米,龍身直徑0.38m的草龍,用稻草80000多根,不露人工痕跡,呈現一派莊重威嚴、古樸典雅的神韻。現年81歲的喻芳澤,自幼天資聰慧,從小喜愛手工編紮,青年時師從名師,勤學苦練,熟練地掌握了龍、燈的編製工藝,成為一名遠近聞名的編紮師傅,尤其編紮的草龍堪稱一絕。「田野間的稻草、山上的竹木」,喻芳澤說,這些簡單的材料經過處理,再經過十幾天的編紮,可以出品一條長80公分的草龍新品——「袖珍草龍」。今年是龍年,袖珍草龍特別受到人們的歡迎。
喻芳澤告訴記者,過去,人們都是在廟會遊草龍,現在,只要是重大的節日都會遊草龍。遊草龍是非常隆重的,要排好長的隊,有幾十個人。這些草龍都是百姓在豐收年景里,用自己生產的稻草編紮的,以此寄寓五谷豐登、顆粒歸倉。如今,遊草龍更多的是傳承民間民俗,象征著吉祥和幸福。
國能神華九江發電有限公司 (李學華 供圖)
現代工業踐行生態文明思想樣板
國能神華九江發電有限公司位於湖口縣流泗鎮,作為長江經濟帶上的重大能源項目,致力於火電、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和綜合能源供應等多領域能源產業發展。
采風團來到位於湖口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國能神華九江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參觀。廠區內花團錦簇,猶如美麗的大花園。公司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環境景觀化、企業環保化、生產安全化、產業循環化、管理智能化企業為抓手,打造生態綠色工廠。在公司總控室,公司總值長介紹,截至3月31日,國能神華九江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年累計發電量達到30.5億千瓦時,年度累計完成發電利用小時數1525小時,創投產以來歷史新高,「三同對標」、市場占有率等各項指標均處於區域第一,實現首季「開門紅」。
該公司積極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科技創新賦能,建設美麗環保電站。其煙塵、二氧化硫、氫氧化物排放指標遠低於國家燃氣標準、歐盟標準、美國標準。「十四五」期間,該公司將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做優做強清潔煤電,協同推進綠色發展,為湖口縣提供綠色能源和綜合能源服務,更好服務地區經濟發展。(記者 周萬里)
頂圖:石鐘山(李學華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