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海外華人和有識之士多來龍門石窟參觀訪問,促進文化交流與流散文物的回歸。」近日,在「2024港澳及東南亞媒體中原行」洛陽龍門站媒體座談會上,龍門石窟研究院多位專家學者如是呼籲。
時下正值第41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位於洛陽市城南6公里處伊闕峽谷間的龍門石窟遊人如織,這一「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引得海內外遊人蜂擁參觀。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餘座窟龕、10萬餘尊造像、280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
據介紹,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代表着中國石窟藝術的最高峰。上世紀初,龍門石窟慘遭劫掠,大量珍貴的文物身首分離,流散海內外。
近年來,龍門石窟研究院運用三維技術進行「數據聚合」,使流佈於海內外的龍門石窟文物,跨越時空、身首合一。然而,「數字回歸」僅僅只是技術上的突破,相比真實文物的「回歸」還充滿着諸多遺憾。
龍門石窟研究院歷史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路偉稱,希望通過媒體將龍門文化傳播出去,期冀更多海外華人能到龍門石窟和洛陽,關注龍門文化。
龍門石窟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表示:「龍門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一個藝術寶庫,我們希望更多的華人朋友們來到洛陽、來到龍門石窟,關注和宣傳龍門石窟。就目前而言,龍門石窟的流散文物比較多,希望華人朋友對龍門石窟流散文物的回歸給予一定的幫助。」
此外,王建華希望在科研成果、學術交流、文物展覽、文物數碼化等方面得到海外華人更廣、更深的合作。(郭延 賀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