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至10日,《海外文摘》雜誌社、《散文選刊·下半月》雜誌社主辦的「2023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在北京召開,評選出5個年度獎項。其中,鮑爾吉·原野《微光里的蜘蛛》、徐貴祥 《老舅》、劉亮程 《挖坑捉雁》、李曉東《童心卓吾》、楊滿滄《草堂內外的杜甫》、周鳳玲《黑光》6篇(部)作品榮獲一等獎。另外,何正良《回鄉祭祖》、張建全《河南第一味》、左左《奶結》、蔣鑫愛《那一年,二胎連續三次敲開我家的門》、趙連偉《登老白山記》、高彬《立夏》、黃康生散文集《一湖澄碧》、韋雲海《讀懂父親》、藍碧慶《為母愛乾杯》、冬文君《稻上胭脂》、蕭逍遙散文集《逍遙劍法》、劉曉林散文集《新月舊影》、劉帆《夕陽紅》、蔣達敏《大友》、韓玉舫《冬闖哈熊溝》、賈偉《老家的地圖》、查興娥《父母愛情》、餘慶《外婆的粉蒸排骨》、何武《陽光達人》、林麗蓉《不過人間》、何南《時間深處的風景》、段華散文集《問蒼茫大地》等散文,分別榮獲「十佳散文獎」,「十佳散文集獎」,散文類二、三等獎。本年度「精銳獎」空缺。
開幕式上,《海外文摘》執行主編蔣建偉做了2023年中國散文工作報告,他認為:「2023年是微信等網絡自媒體、報刊散文比較熱鬧、繁榮的一年,發表的散文作品每天數以萬計,但,有特點的佳作比較少,尤其是對於中國大地上的思想者和敘事者,更是少之又少。似乎是,作家們更多地在關注詠嘆的、頌歌式的、自私的、遮蔽的、幸福的以及壓抑了的,作品偏向關注「小我」,忽略或拋棄「大我」,倘若那樣的話,也就談不上什麼情懷和人文思想了。我以為,散文的書寫只有作者把自己當作他者了,把故鄉當作異鄉了,從熟悉的視角出發去尋找人人心中的那一絲陌生感了,我們的筆觸才能冷靜客觀地描摹這個世界,才能做到從容不迫,於無聲處聞驚雷,你的文字才會一個一個乾淨得好像被雨水洗過了似的,那麼乾淨,那麼純粹,才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快樂感。一位優秀的作家,有着屬於自己的散文村莊,或者稱之為「作家出生地 + 散文系列」的標籤,比如今年獲獎的內蒙古作家鮑爾吉·原野的「赤峰草原」,還有閻連科的「田湖村」,劉亮程的「老皇渠村」,周同賓的「周庄村」,阿瑟穆·小七的「庫布東村」等等,這些散文系列的標籤,不僅僅一次次提示着作者和讀者走回原初,而且會成為中國散文史上的一個個地理標識。」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徐貴祥、書記處書記鄧凱,作家喬葉、鮑爾吉·原野、李曉東、王宗仁、劉慶邦、石一楓、陳濤、石厲、盛軍、俞勝、楊海蒂、安武林、周偉苠、陳紅、省登宇等,與獲獎作家們一起參加了活動。
年會上,主辦方還舉辦了8場名家講座、2023年中國散文朗誦會等系列活動。(記者 張宇 實習記者 鞠可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