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旅發局昨宣布,中秋節期間,經典節目大坑舞火龍盛會全面升級,將擴大表演範圍、增設維園直播專區,更有 LED「小火龍」表演,中秋當日亦會於灣仔海濱舉辦無人機表演。此為本港近期連串盛事的其中一環,值得一提的是,今次舞火龍盛會在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質態」,為盛事增值賦能,展現積極變化。
近期坊間有聲音認為,本港盛事太多可能造成 「重量不重質」,擔心「投入大,產出少」。相關憂慮有其理據,惟先 「求量」,爭取整體訪港旅客上升及推廣香港形象,是必要前提,政府不斷總結經驗,與時俱進,變化創新,將盛事經濟 「提質增值」,才是關鍵。火龍盛會升級回應了期待,未來政府還可更主動,把盛事的效益發揮至最大,有力提振經濟。
旅遊業向來是香港主要經濟支柱之一,自跨境旅遊開始復常後,訪港遊客人次穩步增長,但無論數量以至消費力,暫仍未復舊觀。當局致力推動盛事經濟,旨在更好匯聚人氣、帶來財氣,乃快速提升經濟發展活力、打響城市品牌效應的重要舉措,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
今年本港盛事活動 「一浪接一浪」,將舉辦多達210項盛事,涵蓋文藝創意、節慶匯演、體育比賽、貿易展覽和金融峰會等多個領域。盛事也為香港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巴塞爾藝術展入場約 8.6 萬人次,「多啦 A 夢」主題展覽吸引了逾 300 萬遊客等,提高了本港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今年前 7 月訪港旅客約2500萬人次,同比上升 52%,直接帶動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收入增長,紅利顯現令人鼓舞。事實證明,發展盛事經濟「大有錢途」,當局預計全年盛事會吸引約 170 萬旅客參與,為香港帶來約 72 億元的消費額,經濟增加價值約為 43 億元。
旺財的前提,首先要旺丁。政府為盛事 「加量」,目的是豐富遊客體驗、增加節目選擇,令香港有多一些「額外旺季」,是現時爭取更多旅客,以及讓他們留港時間更長、消費更多的可行策略,方向正確。當然從長期視角看,要將盛事效應放大,除了求「量」,更要求「質」,不過這需要一個過程,先會走,再會跑。有人認為盛事過多會令遊客眼花繚亂,亦無法將資源集中在最具吸引力的活動,這不能算完全講錯,但是反過來說,該如何確認一項盛事活動能夠取得最佳「性價比」,甚至物超所值呢?政府固然要事前做好各項評估,外界也宜給予一定的試錯、一定的創新空間,更好推動盛事經濟。
對於不同的盛事,不同人可能有不同意見,但目標很清晰,就是要盡力增加人流和消費,惠及全港各行各業。香港已經舉辦過大量的盛事,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識別遊客的需求、偏好和消費行為,作為今後篩選各項高質量盛事的參考,並精心打造和持續推廣,形成國際知名度的品牌盛事。與此同時,政府也要識變應變,繼續主動出擊,為層次高的目標市場開發新的盛事,以主題活動吸引國際客、高端客、過夜客,創造更大經濟價值。相信政府不斷汲取經驗,務實有為,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香港的盛事經濟將踏上新高度、新台階,實現更強勁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