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各個省份的普通話大軍中
港普必佔一席之地
「燙嘴」的口音和魔性的語氣
可謂「聲」入人心
圖片來源:網絡
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
「大噶好,我系渣渣輝」
圖片來源:網絡
「我是烏拉辣拉宜搜」
圖片來源:網絡
普通話已被說成「煲冬瓜」
許多人調侃說: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香港人說普通話
然而
不少香港藝人的普通話還是相當地道
有些香港人有內地背景
普通話非常流利,或有某地口音
比如黎明的北京腔和鄭佩佩的上海口音
有些是土生土長或海外回流的香港人
普通話基本標準
但因為刻意抑揚頓挫
以至於略有「播音腔」
比如劉德華、王祖藍、陳貝兒
圖片來源:網絡
還有一種人天賦異稟
如果不自報家門
基本聽不出來是香港人
已率先學會地方方言
比如一口東北大碴子味的
香港速滑隊運動員朱定文
圖片來源:網絡
有趣的是
他當時對自己因為東北話走紅這件事
感到很意外
因為他一直以為自己說的是:標準普通話
綜上所述
我們確實可以看到
很多香港的年輕人普通話說得越來越溜了
「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數據,慣用語言為粵語的人佔香港總人口的88.2%,慣用英語為4.6%,普通話僅為2.3%。」
乍上去一看
大家可能會覺得:
「哇塞,怎麼普通話在香港存在感這麼低?」
然而要注意
上述數據只是「慣用語言」情況
實際上
有超過一半的香港人是能說普通話的!
截至2021年
香港整體能說英語的人口比例為58.7%
能說普通話的人口比例為54.2%!
而現時香港部分學校
也很重視普通話教育
數據顯示
↓
2008年起,香港中小學開始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即「普教中」計劃。截至2020年11月,全港有71.7%的小學及36.9%的中學實施「普教中」,其中16.4%的小學及2.5%的中學為全面「普教中」,其餘則在部分級別或班別實施。
早在2022年,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內地《環球時報》專訪時,更直接表明在學校推廣全面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等課程的想法,認為學校理應在直接用普通話授課的實驗上更進一步。
資料顯示,部分香港高校的中文或歷史學系,甚至會鼓勵學生在畢業前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以方便就業。
如香港城市大學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普通話測試培訓中心,與國家語委合作加強校內外普通話培訓和測試工作。
圖片來源:香港城市大學官網
除城大以外,相鄰的香港浸會大學,更是一直以來都在致力於提高校內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浸會大學甚至已經把普通話能力用作衡量學生能否畢業的標準,將普通話課程設為必修課。
圖片來源:香港浸會大學官網
而理工大學的本科生們,也需要在畢業前通過以普通話為授課語言的「中文、語文及溝通課程」方可達到畢業要求。
圖片來源:香港理工大學官網
看得出來
校園普通話的環境在慢慢提升
至於香港學童們的普通話到底學得如何
有調查顯示
香港學童容易混淆普通話聲調一、四聲
報告指出,sh、zh偏誤率分別是18.14%、9.95%,舌尖中音(l、d)是香港學童在學習中最容易混淆的兩類聲母發言部分。聲調偏誤數據顯示,香港兒童普通話聲調偏誤由高至低分別是四聲、二聲、一聲、三聲,各佔39.35%、24.4%、22.87%和13.38%,一聲與四聲佔62.22%,反映香港學童在一、四聲方面更容易混淆。
一些有趣的例子
↓
「吃飯」變「癡飯」
香港朋友常常一不小心就把第一聲(陰平)的「吃」(chī)發成了第四聲(去聲)的「癡」(chì),仿佛每頓飯都吃得異常投入,變成了「癡癡」地享受。
「媽媽」變「罵罵」
媽媽的愛,在普通話里溫柔地表達為第一聲的「媽」(mā),但一不小心,就變成了第四聲的「罵」(mà),讓人哭笑不得,仿佛母愛也帶上了幾分嚴厲。
「公園」與「共圓」傻傻分不清楚
第一聲的「公園」(gōng yuān)本該是悠閒散步的好去處,但在香港學童的口中,可能就變成了「共圓」(gòng yuán),讓人誤以為是在談論某個共同的夢想或目標。
新界校長會、選舉委員會界別立法會議員郭玲麗、陳仲尼立法會議員辦事處和中文路(香港)有限公司聯合發布關於香港兒童的普通話語音分析報告,並對此提出四項建議:
善用科技結合教育工作
AI評估系統可為每學童提供詳細的發音反饋報告,為學習者在學習普通話的過程提供重要的參考與指導。教師可利用AI系統更準確分析與掌握學童普通話學習情況,更能針對學童不同學習需要,制訂教學策略,有效提升孩子普通話水平。家長亦可更容易安排時間陪同孩子一起使用AI 教育程式學習,促進親子融洽關係。
優化普通話教學課程
目前學童普遍使用的5套普通話教材都能幫助建立完善的漢語拼音系統,亦針對以粵語為母語的學童進行語音難點指導,但仍有改進空間,建議根據學童的實際情況調整教材,如在每個單元後增加重點拼音與重點詞彙相結合的練習,並針對錯誤率較高之聲母韻母、辨析相應發音誤區,提高學童對細微發音差異之敏感度,有助學童鞏固正確發音。
多元學習模式
可因應不同年級來制定教學課程,中學可走出課堂框架,例如組織普通話遊學活動,讓香港學童與內地學童用普通話溝通、交流,小學則以日常生活為例子、互動遊戲及角色扮演環節,配合模擬生活對話場景,進行沉浸式學習體驗,幫助學童於輕鬆愉快氛圍中練習普通話。
多元模式加強普通話師資培訓
例如鼓勵教師在課餘時間進修普通話,為他們提供系統化的普通話培訓課程,內容包括普通話發音基礎知識、常見發音錯誤糾正方法等,亦可通過個性化培訓,幫助教師更有效地提升教學能力。其次可以舉辦內地遊學團,與內地教師互相分享教學心德和經驗,能提升香港老師專業水平,更可促進兩地教育良好的互動氛圍。還可利用線上課程,打破時間與地域限制,讓參與者靈活彈性安排學習。
隨着香港和內地越來越緊密
特別是兩地青年間的
溝通交流越來越多
以及普通話教育的逐漸普及
香港er的「港普」也慢慢不再「燙嘴」
你又聽過哪些好笑的「港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