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有片|【專題】惜物減廢 源頭做起 想清楚先好買

有片|【專題】惜物減廢 源頭做起 想清楚先好買

責任編輯:副刊 2024-04-24 19:23:50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 記者:洪嘉禧 攝影:馮瀚文)垃圾徵費政策將於8月1日實施,政府近日在14個地點進行「先行先試」計劃,不少市民都趕在正式徵費前棄掉家中廢物。回收是減廢方法之一,本港不少機構均提供各類回收服務,記者追訪長春社的舊衣回收、舊物分類及剩食捐贈行動,發覺很多人棄置的「廢物」,其實一點不廢,有些甚至是標籤還未撕掉的簇新衣物。要做到源頭減廢,最好的方法還是控制欲望,審視自己的購買習慣,不要衝動消費,才能減少製造「廢物」。

1.jpg

長春社教育經理鄧俊賢(左一)、助理項目經理許淑敏(右二)、項目經理王詠琹(右一)接受本報記者訪問。

    根據環境保護署的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2年香港每日平均於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量(包括都市固體廢物、整體建築廢物及特殊廢物)為15725公噸,較2013年上升1414公噸。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51公斤,較2013年上升0.18公斤。2022年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為32%,較2013年下降5%。想做到減廢,做好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是重要一步。長春社由2000年起開展舊衣回收活動,設置社區回收箱,2013年並成立梨木樹食物回收中心,回收剩食,務求協助社區減少浪費。

MTXX_MH20240307_170252171.jpg

長春社許淑敏表示,經常收到一大袋衣服,大部分是全新未剪牌,多半是市民從網店、快時尚店未經深思便買回來。除了衣服外,毛公仔也是經常被扔棄的物品。

MTXX_MH20240307_170008748.jpg

記者在該社的「綠滿林廊中心」視察,發現大多數物品仍然新淨。

    快時尚潮流製造舊衣

    該社收集到的舊衣物會出口到東南亞國家重用,負責此項目的長春社助理項目經理許淑敏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快時尚』潮流盛行,易買易棄,近年有大量舊衣物被回收。回收的舊衣會先磅重,之後包裝、存倉,最後用船運到東南亞,在當地二手市場再分類,過程中會進行消毒。在香港,如符合《稅務條例》第88條規定的本地團體或學校、社工也可以轉介學生、有需要人士申請領取舊衣。」「快時尚」潮流下,衣物買得快、換得快、丟得快,2023年該社舊衣回收總量為467800公斤,相比2022年上升83954公斤,升幅逾兩成。許淑敏認為:「除了疫情期間因部分回收服務暫停而令數字有所下降外,舊衣回收的數量一直上升,主要原因是受網購越趨普及與快時尚的潮流影響。網購衣物有時並不知道實際尺寸,網民只看圖片就下單,加上種種促銷優惠,容易令人盲目消費。」

MTXX_MH20240307_170456912.jpg

負責食物回收項目的王詠琹憶述,曾有長者捐了十多袋米到中心,原來他是受傳言影響囤積食糧,後來發覺快要到期﹐便將米捐出。

    該社食物回收中心2023年回收總量為75965公斤,相比2022年上升5457公斤,負責此活動的項目經理王詠琹對記者說:「疫情後經濟變差,不少街市攤檔倒閉,鮮食回收數量其實有所減少。然而包裝食物回收數量一直上升,過時過節更收到不少中秋月餅、賀年食品等。疫情後更收到很多隔離食物,難以分派出去。」機構今年在新年前舉辦「角落新物:惜物感謝祭」社區資源共享項目,望能為閒置物件尋找新主人。負責此活動的教育經理鄧俊賢向記者表示:「疫情時興起行山、露營等活動。疫情過後,本社收到不少口罩、露營及行山用品,如水樽、帳篷等,這些物品如棄掉實在浪費。」

MTXX_MH20240307_1703090882.jpg

疫情過後,長春社收到大量露營用具棄置物。

    購物前多想一步

    近年坊間流行「斷捨離」,鼓勵人們清走多餘的東西。其實回歸源頭,更應該「斷物慾」,在購物之前,先問問自己是「想要」還是「需要」。鄧俊賢表示:「『減廢倒金字塔』指出,最先要做的是減少產生廢棄物,再考慮重用及回收,最後才是棄置。舉辦惜物感謝祭活動時,很多人來電查詢,但部分人只是想趕快將『廢物」處理,卻沒有思考過為何這樣的物件會在家中出現。當中有不少購自『十二蚊店』的全新產品,同一款物品甚至有四五件,可見是因為便宜,買前沒有想清楚。活動要求檔主介紹物品用途及棄置的原因,希望帶出每一件物品都有其價值的信息。例如有人在20年前結婚時收到一套茶具,沒有用但又不捨得扔掉,所以捐來。接收物品的人必須拍一張照,寫下物品的來源、接收的原因。希望藉此教育公眾,購物前多思考一步。」

5.jpg

「惜物感謝祭」邀請一個家庭或單位帶36件物品來開檔,讓有需要人士取走物件。

8.jpg

參與惜物感謝祭市民留下感言,內容包括「想清楚先買」、「珍惜物品」等。

    徵費提高環保意識

    對於政府即將推行垃圾徵費,鄧俊賢認為,政策有助市民提高垃圾分類及回收的意識:「根據個人觀察,政府的『綠在區區』活動,在垃圾徵費政策公布後,參與的市民愈來愈多,回收塑膠、金屬罐的箱子很快便填滿,更有市民反映回收箱數量不夠,亦非每一區都有回收箱。建議政府設置更多回收地點,同時延長服務時間。很多環保團體已經累積了豐富的回收經驗,熟悉每一區居民的情況,如果政府能夠與這些團體合作,擴大回收的模式及時間,以及增加教育宣傳,相信回收過程會更有效率。」要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教育是重要一環。王詠琹指出,未來計劃到學校進行有關剩食及惜食的工作坊和講座。許淑敏補充,未來會與屋苑合作,教育住戶如何分辨哪一種衣物物料較耐穿、洗衣服時該留意標籤,用對洗衣程序便不會令衣物愈洗愈舊,也會呼籲大眾購物時不應被折扣蒙蔽雙眼,要理性消費。

MTXX_MH20240314_153914913.jpg

 從小灌輸環保概念,有助社會提高垃圾分類及回收意識。

    捐贈前做多一步

    市民捐贈舊衣物予長春社之前,可以留意以下幾點,有助令回收程序更順暢。許淑敏表示:「除了舊衣服外,袋子、鞋子和毛公仔也可回收。然而床上用品、一次性旅行用品、家品、文具、書籍就不設回收。除了種類的分別,也要留意物品的狀態,譬如破了、穿了洞,又或發霉、有洗不掉的污漬,都不能作回收,以免在箱中污染其他衣物。另外,放入回收箱之前要確保口袋沒有貴重物品。試過有人致電來找烏龜,問有否把烏龜誤放在口袋裏;亦有家長把兒子的衣服捐了,又致電來說想找回。這都會對回收過程產生額外的工作量。」

4.JPG

回收衣物中發現有污漬的內衣,不能再用。

    回收食物方面,王詠琹指出:「壓扁了的、爛的食物都不可以回收。若是包裝食物,分為兩種情況,如印有「食用限期」,擬回收的食物最少要距離限期有一星期時間;若是印有「此限期前食用最佳」,有時候過了這個限期也能回收,會根據包裝的實際狀況再決定會否對外派發。」

    街市剩食變街坊佳餚

    「廚餘」是香港人丟棄最多的垃圾,根據環境保護署的資料顯示,2022年,每日有11128公噸都市固體廢物棄置於堆填區,當中約3302公噸(30%)為廚餘,其中991公噸來自工商業界,包括食肆、酒店、街市、食品製造業等。長春社位於梨木樹邨的「糧善展愛坊」食物回收中心,與梨木樹街市、石籬街市、青衣街市、大窩口街市共47個檔販合作,職員每日到2至3個街市回收剩食。該社並獲超市、樂餉社、食物銀行等捐贈即將到期的包裝食物,每星期送到中心,再轉贈區內合資格街坊,如傷殘津貼、關愛基金、綜援、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領取者,以及社工轉介個案如失業、單親、新移民、少數族裔等基層群體,藉以減少浪費食物,同時幫助有需要人士。

11.JPG

12.JPG

職員到街市收取檔販未有賣出的食物。

    記者跟隨長春社職員到梨木樹邨,追蹤採訪食物回收過程。晚上6時半的梨木樹街市人流稀少,檔販正準備收檔,長春社職員推四個大膠箱來到街市地下一層,由第一個攤檔開始回收食物。檔主經已將賣不出的食物裝好,放在一角讓職員取走,過程迅速、利落。回收的剩食種類繁多,計有水果、蔬菜、肉類、海鮮等。蔬菜檔主羅女士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有剩菜都會捐出去,受惠者都是街坊鄰里,希望幫到有需要人士渡過難關。剩菜賣不出也就浪費了,自己亦吃不了那麼多。」記者跟隨職員的步伐,走遍多個街市攤檔,15分鐘後,四個大膠箱已經裝滿剩食,只見職員純熟地用手推車運送着四個沉甸甸的箱子,不疾不徐地推回中心。

14.JPG

職員合力將街市回收的剩食送至社區中心。

15.JPG

職員及義工將品質欠佳的食材拿走。

    剩食送到中心後,職員會磅重記錄及作初步檢查,記者從旁觀察,看見職員將腐爛的食物拿走,亦有數袋蔬菜因全濕透要丟棄。記錄過後,職員會根據可派發的剩食數量,致電列表上的家庭前來領取。「糧善展愛坊」主任鄭燕蘋向記者透露:「列表上有百多個家庭,今天回收的剩菜數量足夠30戶前來領取。一個家庭每星期最少能領取一次食物,分量足夠他們吃上幾餐,幫助減少食物開支。」晚上8時,記者察覺到一位長者站在中心門外,以為派發剩食的時間到了。但見職員仍在為剩食分類,查問之下,才知領取食物的時間在晚上8時30分開始。這位長者因為急不及待要領取食物,提前半小時就來排隊等候。在一般都市人眼中,水果蔬菜是唾手可得的食物,但對有需要人士而言,這些剩菜就是他們的救命稻草。前來領取食物的人士,大多數是長者,每一位在拿過食物後,都向職員由衷地說一聲「謝謝」。

16.JPG

街坊會自備環保袋及食物盒領取食物。

    記者根據長春社提供的數據統計,回收中心一年的食物回收量,只佔全港每日廚餘棄置量的2%。要減少廚餘,須由每一位市民做起。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吃不完的食品可轉贈予有需要的人士,如食物銀行、社區雪櫃、食品收集箱等。不過最重要還是由源頭做起,不要過量購買及烹煮食物,培養「惜食」的好習慣。

17.JPG

兩名步履蹣跚的長者,在領取兩袋剩食後急不及待回家烹煮。


責任編輯:副刊 有片|【專題】惜物減廢 源頭做起 想清楚先好買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