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 香港商報前董事總經理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4月19日,舉世矚目的印度人民院選舉將拉開帷幕。據悉,投票將分4月19日、4月26日、5月7日、5月13日、5月20日、5月25日和6月1日七個階段進行,6月4日開始計票,並于當天公布計票結果。
作為下院,印度人民院總共有545個席位,其中543個由選舉產生,2個由總統指定,每五年舉行一次全國選舉。目前,印度約有2660個註冊政黨,這次參選的可望超過2400個。如果單一政黨或政黨聯盟在選舉中贏得簡單多數議席(273個席位),即由其提名總理候選人,組閣政府。
印度人民黨出身的現任總理莫迪連續執政兩屆後勢頭不減,支持率仍保持在70%以上。他對這次選舉信心爆棚,2月5日在議會演講中擲下豪言,印人黨要在此次大選中奪得370個人民院席位,由印人党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將獲得400個以上的席位。
在2019年上一屆人民院選舉中,印人黨獲得了303個席位。這次莫迪設定的目標增加了67個席位,反映了與國大党相比,印人黨佔壓倒性優勢。印人黨若能美夢成真,將是1984年英迪拉·甘地遇刺後國大黨贏得414個席位之後絕無僅有的第一次。難怪輿論普遍認為,這次莫迪當選是近30年來印度政壇最沒有懸念的一場政治角逐。這絕非盲目樂觀。
首先,國大黨江河日下,短期內難望東山再起。印度獨立以來,國大黨長期一黨獨大,印人黨改變了印度的政治版圖。尤其是2014年莫迪上台後,這個百年老黨更是難掩頹勢。去年7月,國大黨試圖扭轉局勢,聯合了其他25個反對黨組建「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針對執政黨的印度教徒至上主義意識形態,提出了包容性與社會正義原則,呼籲保護印度民主價值觀,促進民生福祉和社會進步。
然而,天不遂人願,國大黨的挑戰沒有對莫迪構成任何威脅。組建不到半年,反對黨聯盟就在多個邦議會選舉中遇挫,在去年年底主要四個邦的議會選舉中,印人黨風生水起,不僅從國大黨手中奪取了恰蒂斯加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的控制權,還創紀錄地第五次在中央邦獲勝。
不止於此,今年1月,反對黨聯盟創始人之一、比哈爾邦邦首席部長、人民黨(聯合派)主席尼蒂什·庫馬爾宣布退出,再次加入了印人黨陣營。西孟邦首席部長、「草根國大黨(TMC)」主席瑪瑪塔·班納吉也宣布獨立參選。試想,僅比哈爾邦邦在人民院中所佔席位就高達40個之多,這些新出現的裂痕對反對黨聯盟造成的傷害無疑是致命的。
第二,經濟成就成為莫迪最大的政治資本。莫迪擔任總理以來,之所以被譽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民選領導人,主要歸功於這位宗教色彩、民族主義者色彩濃厚的總理成功將印度從一個脆弱新興經濟體打造成了全球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開創了「莫迪時代」。
這不是偶然的。早在擔任古吉拉突邦首席部長13年期間,莫迪就展現了卓越的經濟領導才能。數據顯示,2002年4月至2012年3月期間,這個被外界稱為「印度的廣東」的地方經濟飛速發展,年均GDP增長高達10.27%,成為印度改革的「試驗田」。
出任總理後,莫迪同樣表現不俗。2014年到2022年,印度GDP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5.6%,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更為亮眼的是,2023年第四季度,印度GDP以8.4%的驚人速度增長,不僅超過了6.6%的經濟預期,且連續三季保持了8%以上的高增長態勢,全年GDP增速達到7.7%,居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首。
第三,重視民生福祉,派發福利包,吸引票源。莫迪抓住數字經濟轉型機遇,推出多項民生項目,實現了政府福利直通民眾個人賬戶。據統計,僅2019至2020財年,莫迪政府就向逾7億人提供了2.4萬億盧比(約合340億美元)的現金支持和價值1.4萬億盧比(約合200億美元)的實物福利。
例如,去年11月底地方議會選舉前夕,印度政府網站發布消息稱,莫迪內閣批准撥款11.8萬億印度盧比(約合1萬億人民幣),將涉及8.13億人的「免費發糧食」專案延長5年時間。據此,逾8億人每月可領取政府免費派發的5公斤小麥或大米。再如,在女性佔選民近半數的中央邦,印人黨推出的福利計劃承諾每月向貧困家庭婦女提供1250盧比(約合107元人民幣)的津貼,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基層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認同感大幅提升後,能不投你票嗎?
第四,打「宗教牌」,凸顯「印度教治國」理念,取悅佔人口83%、逾10億的印度教選民。莫迪在2019年連任後,開始加速建設一個以「印度教傳統」為核心價值觀的「新印度」,用印度教民族主義替代多元並存的世俗主義。去年9月G20峰會期間,莫迪出人意料地用印度古稱「婆羅多」(Bharat)取代「印度」(India)作為唯一國名標識,凸顯印度教傳統元素,彰顯大國自信。
綜上所述,印人黨在這次人民院選舉中勝出當無懸疑。不過,對一個以印度教為國教的大國而言,打印度教民族主義牌固然有助於凝聚人心,鞏固印度教選民基本盤,關鍵是近几年莫迪幹了几件驚天大事,嚴重損害了穆斯林民眾的切身利益:
其一,莫迪親自為頗受爭議的北方邦聖城阿約提亞羅摩廟重建月台,2020年8月不顧疫情肆虐親赴阿約提亞為羅摩廟舉行奠基儀式;今年1月下旬又親自為羅摩廟舉行揭幕儀式,給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圍繞這塊聖地的歸屬近500年的爭執畫上了句號,標誌着印人黨兌現了恢復印度教輝煌過去的長久承諾,但對那些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初印度教激進分子徒手拆毀巴布裏清真寺引發數千穆斯林傷亡的伊斯蘭族群而言很可能是永久的心頭之痛。
其二,上個月,莫迪政府宣布着手落實2019年《公民身份修正案》(CAA)。新公民法規定,凡是在2014年12月31日前來印度定居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和阿富汗三個國家的移民,且早前因印度《護照法1920》或《外國人法1946》的相關條款被劃歸為「非法移民」的群體,均可合法申請獲取印度公民身份。
匪夷所思的是,這些「非法移民」只涵蓋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拜火教和天主教6個宗教群體,唯獨排除了穆斯林這個印度最大的宗教少數群體,包括阿富汗第三大民族哈紮拉人和巴基斯坦什葉派穆斯林。此舉被批為公民身份設定了宗教標準,違反「國家不得僅根據宗教、種族、種姓、性別、出生地或其任何一項為由,對任何公民有所歧視」等憲法原則,破壞了印度的世俗民主基礎。
其三,在阿薩姆邦實施「國家公民登記冊(NRC)」計劃,對「1971年3月24日之前來到印度的人」的居民做國籍認定。2019年8月31日,該邦發布的公民登記名單中,合法居民為3110萬,另有190萬人被排除在公民名單之外,這些人大部分是穆斯林,一旦被登記為無國籍人士,非穆斯林可以通過新公民法申請公民身份,但穆斯林沒有這樣的法律追索權,或導致許多穆斯林被驅逐出境。
顯而易見,莫迪政府試圖打造一個以印度教徒為中心的印度民族主義社會。誠然,只要抓住了印度教選民的基本盤,即使穆斯林選民心懷不滿也無傷大局,但這是一把雙刃劍。印度有著超過2億人口的穆斯林,這與10億印度教徒相比固然是個小數字,但就其絕對人口而言相當龐大,超過了孟加拉國的人口總和。而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宗教矛盾是印度社會的長期主要矛盾之一。印人黨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教派衝突,明裡暗裡對伊斯蘭群體另眼相看,一旦矛盾激化,將給印度社會帶來持續震盪。倘如此,印度到2047年成為「發達國家」的大國夢恐不碰自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