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香港家長會讓子女學習樂器,陶冶性情,有的更會鼓勵孩子參加比賽,冀望他們的技藝更上一層樓。「香港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每年吸引15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兒童及青少年小提琴家參賽。記者專訪兩位小提琴家兼大賽負責人黃浩基和馮佳,透過教育者的視角,分享參加音樂比賽的好處。兩位負責人並介紹大賽如何給予年輕小提琴家表現和交流的機會,讓他們裝備自己,為往後的音樂生涯鋪路。
黃浩基(左)和馮佳(右)為本地小提琴演奏家及教育者。(攝影:蔡啟文)
作為香港青少年獨奏家交響樂團和室樂團(Hong Kong Young Soloists Symphony & Chamber Orchestra)的駐團指揮及小提琴導師,黃浩基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他認為比賽能鼓勵年輕音樂家訂立目標,促使他們更努力練習,「而且很多音樂學生未必願意面對觀眾表演,上台演出有助其建立自信,觀摩他人優秀的表演也能激發他們對音樂的熱誠。」同為小提琴導師的馮佳指出,比賽除了能提升學生的音樂技巧,還能磨練其心志:「他們能在比賽中展現自己多年的學習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能學會接受失敗,始終優勝者只有幾位。但我認為他們在經歷挫折後成長,變得更加優秀,才是最寶貴的。」
第四屆大賽開幕典禮於2月13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由一班年輕小提琴手為觀眾表演。(圖片由香港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提供)
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基里爾·特魯索夫擔任大賽主席兼藝術總監。(圖片由香港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提供)
「香港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向世界各地23歲以下的小提琴家開放,按年齡層分為四組。黃浩基表示,兒童與青年小提琴家正處於音樂生涯的萌芽階段,大賽旨在發掘這些年輕音樂家的才華,給予他們一個起步和交流的平台。前三屆大賽因疫情以線上形式舉行,今年大賽迎來第四屆,首次以實體形式進行,吸引270多名音樂家報名,比往年多近一倍。兩位負責人表示,今屆以來自亞洲地區的參賽者居多,亦有來自歐美地區的參賽者。「大賽面向國際,意在吸引各地的音樂人才來香港交流,也致力將本地年輕音樂家帶出香港。今年大賽以面對面形式舉行,各地的年輕演奏家、教育家與評審能更緊密地切磋交流,我們感到十分興奮。」馮佳說。
大賽分為7歲或以下、8至10歲、11至15歲,以及16至23歲四組。(圖片由香港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提供)
參賽者須經歷視像遴選以及首輪選拔,才能入圍決賽,決賽將於4月9日至13日假荃灣大會堂舉行。黃浩基表示,今屆大賽有許多令人驚喜的參賽者:「當中有多位是其他國際音樂大賽的獲獎者,此外也有許多高質素的演奏,展現出參賽者出色的技巧和對樂曲深入的理解。」他續指,一直有留意過往得獎者的動向,當中不少學生獲哈佛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等頂尖學府取錄。「我們希望透過大賽幫助更多學生進入優秀的音樂學府,成為他們成功路上的踏腳石。」
今年的決賽將於4月9日至13日假荃灣大會堂舉行。(圖片由香港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提供)
今屆大賽的評審團由來自德國、西班牙、韓國、內地及本地共六位小提琴家組成,馮佳為評審之一。她透露,評委會根據選手的基本功、對作品的理解、演奏技巧、現場表現的穩定程度,以及與觀眾的互動評分。六位評審會為每位參賽者打分,且在公布決賽賽果前,六位評審須商討選出優勝者,不僅僅是用分數評判。「香港學生經常參加的學校音樂節比賽只有一輪比賽、一位評審,評分標準有機會受主觀喜好影響。香港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則設置多輪選拔,並集多位評審意見,謀求公平、公正。」和馮佳一樣,多位評審為音樂教育者,擁有多年的教育經驗,「今年其中一位評審是中央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此外也有多位評審曾獲邀為其他國際賽事評判,他們緊跟世界小提琴大賽的審美標準。」每位參賽者都將獲得評審的專業評語,了解自己的強弱項。
小提琴家阿列克謝·伊古德斯曼以滑稽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帶來難忘的工作坊。(圖片由香港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提供)
大賽並附設大師班與工作坊,開放予所有參賽者參加。黃浩基表示,工作坊的導師會於課堂中分享自己的經驗,並手把手地教導學童演奏,學童並可參與討論,一起研究樂曲的演繹方法。大師班則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由國際級的小提琴家教授。「音樂喜劇二人組Igudesman & Joo的小提琴家阿列克謝·伊古德斯曼(Aleksey Igudesman)曾任工作坊導師,他以幽默的方式講授如何以小提琴演奏民族音樂,並融入唱歌跳舞,深得學童喜愛。我們希望年輕音樂家不僅透過工作坊提升琴技,還能發掘學習小提琴的樂趣。」大賽今年將於4月及8月舉行多個大師班與工作坊,將由評審團的多位小提琴家教授。「此外,大賽今年並邀得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兩屆得獎者謝爾蓋·多加丁(Sergei Dogadin)擔任工作坊和大師班導師,值得期待。」(記者: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