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態人文漫遊紀錄片《湘行漫記》·早春篇今晚邀請作家閻真與年輕人來一場雙向奔赴。閻真帶着他的兩部「成長主題」長篇小說《滄浪之水》《如何是好》而來,與主持人鄭方一以行走漫遊的方式沉浸式打卡湖南人文畫卷,呈現湖湘精神面貌。
暢銷20年的《滄浪之水》被網友推薦為初入職場必讀,再版一百多次。時隔20多年,作家再度推出聚焦青年人成長敘事的長篇作品《如何是好》,被稱為「女版《滄浪之水》」。
作為一名高校教授作家,他看着一批批青年從校園走向社會,閻老師書寫着他們的成長故事,操心着他們的人生抉擇,言語間對於做好年輕人嘴替這件事無不體現出他的殷殷之情。
《滄浪之水》小說名出自《楚辭》名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屈原與漁父價值觀迥異,屈原品格高潔、始終如一,漁父則清濁兩套方案,發現聊不到一塊兒,漁父划着船準備走,走的時候,口中吟誦這兩句,而作家用以比喻年輕人在面對價值選擇時,不知如何是好的狀態。小說以主人公池大為的人物塑造喚醒人們,選擇「濁」的方案將始終承受心靈的煎熬。
從世紀之初的池大為到90後許晶晶,閻老師為了做好年輕人的「嘴替」,大膽創新,親自上陣,《如何是好》採用異性別的第一人稱「我」的敘述口吻,即男性作家採取女性主人公(許晶晶)視角。許晶晶來自虛構的津陰縣「二圩鎮」,是典型的「小鎮做題家」,好不容易考進了省會「麓城」的大學。沒安定多久又保研失敗、找工作受挫、愛情失意……歷經畢業後不折不撓自立自強的十年,她終於令工作、感情、婚姻都逐漸穩定下來。
節目中,閻老師帶着鄭方一漫遊的路線,是一條他從小學開始就走的路,隱藏嶽麓山中。小說里的「麓城」就是長沙,「麓江」就是湘江。作者把許晶晶的成長,放置在長沙飛速邁進的十年,城市人口由七百萬增加到一千多萬,高學歷人才佔比走高,而「非985 高校畢業的許晶晶要想按照她理想的那樣發展有多難,就可想而知了」。作者將時代變化的真實性刻寫至深,他始終與青年站在一起,「我不是沒有努力,我努力了,只是還沒有成功」,在與方一的對話中,他重申着那些仍在跋涉的年輕人的心聲。
獨家心靈療愈路線,是閆真提供給年輕人的解壓方案——即便處在各種績效壓頭的循環中,也不妨礙你堅定地做一個「周末版陶淵明」。那麼他自己的人生抉擇時刻又是怎樣的?中學的愛慕對象,聊了。從工人考大學,聊了。在國外塑料廠打工,聊了。突如其來的回國決定,也聊了。面對如「滄浪之水」般的湘江水,從過去流向未來,閻真與鄭方一在今晚的《湘行漫記》共同給出了理想人生的完美隱喻。(記者 張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