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西出陽關有故人」 走進石岩慢下來

港深地名故事|「西出陽關有故人」 走進石岩慢下來

責任編輯:靜文 2024-02-25 08:20:31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港深地名故事logo.jpg

 作者:胡野秋

 我剛來深圳的時候,是1992年,那時候從深圳去寶安叫「出關」,需經過邊防檢查,在檢查站兩邊是鐵絲網圍起來的兩個世界,一個是特區,一個是關外。其中從西麗出去有個白芒關,出關便到了石岩,會看見深圳西部最高的陽台山。彼時做記者,常常會在出關前調侃一句:西出陽關有故人。

 那時節奏太快,和我一樣,很多人都與石岩擦肩而過,卻少有駐足停留的,但是這些年步履開始慢下來了,走進石岩的人也就多了,一旦走進陽台山、石岩湖、浪心古村,爬爬山,走走村道,再泡個溫泉,便會發現曾經錯過了很多。

1

烏石岩大有來歷

 石岩的名字很硬氣,容易讓人產生蒼涼、洪荒的感覺,其實這裏秀水青山,一派蔥綠。

 石岩的名字確實與石頭有關,而且是「烏石岩」,也不止一塊,原指境內的一座大石洞,該石洞由三塊巨大而烏黑的石頭天然搭建而成。

 所以,石岩最初的名字叫烏石岩。

 康熙版《新安縣志》載有傳說:「烏石岩,在陽台山下,內有石岩三面,東缺一面,頂有大石,堪作牆。鄉民祝曰:『惟願此石,可補四面,周圍無缺矣。』是夜,神即移石補足,石痕猶在。」

 中國是從來不缺傳說的,官家記載的傳說自然高大上,民間也有自己更接地氣的傳說。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神仙領玉帝聖旨到了此地巡查,見這山地荒涼,眾生難飽,頓生憐憫,於是施展仙術,壘石造田,撒籽種糧並遺下一處巨大的烏石岩,老百姓發現只要在石上敲三下,石縫裏便有米流出來,凡上山砍柴勞作或路過又腹飢無着落的人,均可用碗接米作炊。於是鄉民趨之若鶩,但這烏石岩有靈性,每次只給取米者夠食的量,多取則斷流。後遇一貪婪者嫌米流出太慢,於是試圖將烏石縫隙捅大好用桶去接米,由於用力過猛將石縫搗穿,大米嘩嘩流出,貪心者滿心歡喜地挑了一擔米回家了,但回家後這生米卻怎麼也煮不成熟飯。自那以後流米的烏石縫就再也不見米流出來了。

 烏石岩徹底征服了鄉民,大家在此建起了「烏石岩廟」,香火一直很盛,直至如今。

 烏石岩廟,又稱「慈石古寺」,寺內有觀音塑像,創建莫考,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慈石古寺碑記》記載該寺「寶安勝地,樂利名場。狀古岩奇,雅推仙跡,寺所由來久矣」。

 烏石岩廟的香火不是一般的繁盛,四鄉八鎮的人們都來朝拜,逐漸形成一個商業中心。由於佛寺的公共屬性,寺廟人員流動量極大,明清形成了「因寺立墟」的習慣,「烏石岩墟」便也應運而生,明嘉慶《新安縣志》卷2《輿地略· 墟市》記載為「新增」,可見該墟當成立於嘉慶年間(1796-1820)。烏石岩墟地處南頭、龍華、公明交界,連接珠江口和陽台山山區,是漁貨和山貨交流的集散地。烏石岩墟建立之後,石岩成為新安縣的西北商業重鎮,與南頭城行政中心在西部遙相呼應,風頭一時大盛。

 石岩如今是寶安區的一個街道,過去歷經公社、鄉、區、鎮等建制,曾經先後隸屬於番禺、博羅、寶安、東莞、新安縣管轄。此地以客家人居多,客家話為主,也有少部分廣府人,故白話也通行。

 石岩客家山歌經久不衰,已有三百年歷史,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石岩還是重要的抗日據點,日本軍隊攻入新安後,在石岩境內與抗日游擊隊爆發過幾次激烈戰鬥。烏石岩廟是東江縱隊的聯絡點,一度做過臨時指揮部。當時的住持是中共地下黨員陳冠修,法號「慧清」。他以僧房為據點,秘密翻譯印刷共產主義宣傳資料、傳播革命思想、發展地下黨員,同時蒐集傳遞敵軍情報,建立中共地下秘密聯絡站。後來在一次戰鬥中,這位紅色住持不幸犧牲,古寺旁邊的齋房被炸成一片廢墟,神奇的是,慈石古寺卻毫髮未損,人們在祭拜神靈的同時,也向這位民族英雄秉燭禮讚。

2

羊台疊翠陽台山

 陽台山,論高度在深圳排不進前三,但因為它是「深圳八景」之一:羊台疊翠,所以知名度除了梧桐山、蓮花山等以外,往往要高於其他一些山,足可稱為深圳名山。

HA08202.jpg

陽台山山頂。資料圖

 說起陽台山,首先便是它的名稱之辯,究竟是「陽台山」還是「羊台山」?也許因為深圳八景的名頭太大,所以一般人大多數只知羊台山,陽台山的名字是2020年之後才改過來的。其實準確地說,這次改名應該叫「復名」。

 因為在古籍上大都稱「陽台山」,在地方史志上的記載最早要追溯到明朝,明天順八年(1464年)《東莞舊志》記曰:「陽台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這裏的「縣」是指東莞縣。當時的東莞縣,包括現東莞市和深圳市的大部分地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新安縣(深圳市的前身)才從東莞縣析分出來。據此計算,陽台山的名稱至少已經有560年歷史。

 再深究一步,陽台山與「陽台」何干?早在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廣東通志》中,便道出來由:「西南五里曰陽台山,山巔之南稍平,形若幾案。」古人把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巔之南」是「陽」,「形若幾案」是「台」,這就是「陽台山」得名的由來。中國古代對山的命名很多都緣於山形,諸如層出不窮的筆架山、馬鞍山等均如此。

 至於「羊台山」的說法,盛行只有幾十年,據寶安區史志辦研究人員陳海濱考證,「羊台山」首次出現在一幅意大利傳教士繪製的地圖上,那幅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Volonteri Map of Xin,an County 1866》,出版社是德國萊比錫的F.A.Brockhaus),不難推斷,洋人是根據讀音把「陽台山」誤為了「羊台山」。但因為此圖流傳不廣,影響很小,「羊台山」這個名稱很少出現。陳海濱通過查閱寶安區檔案館的檔案,發現從1961年開始,「羊台山」一詞開始在官方文件中出現,如「龍華公社羊台山生產大隊」等。此後,「陽台山」與「羊台山」開始混用,也許是因為書寫方便,「羊台山」逐漸成為主流。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寶安地名志》,以及2004年被列為新「深圳八景」之一,名為「羊台疊翠」。至此一錘定音,羊台山成為定名。

 但隨着深圳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建設,恢復五百多年舊名的呼聲越來越高,深圳圖書館特藏文獻部副主任肖更浩說,據他了解,因為之前有人為「羊台山」編了一些不太靠譜的傳說而且廣為傳播,為了防止以訛傳訛,所以深圳地方歷史文化學者大多主張「羊台山」恢復名稱為「陽台山」,以為之正名。他還認為「石岩的本地老一輩居民,他們是客家人,當地客家話習慣叫『羊蹄山』,粵語中發音與『陽台山』或『羊台山』相近,可能也是誤讀的原因。」

 2020年1月16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了《關於徵求恢復「陽台山」地名意見的公告》,正式啟動了陽台山的復名步伐,並最終恢復原名,從中可看出,地名中的歷史傳承與文化內涵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共識。

 驅除各種歷史謎團之後,顯出真容的陽台山,着實是座美山。陽台山海拔587米,山體橫跨寶安區的石岩、龍華區的大浪、南山區的西麗三個街道,猶如儀態萬方的睡美人,有大陽台山登山覽勝區、小陽台山森林遊覽區、南山林果觀光區、大圍肚野營區、羅租山休閒娛樂區、冷水坑科普教育區等景區。陽台山瀑布是一大景觀,這裏並非一處,而是十多處組成的瀑布群,從高山垂掛而下的白練,喧騰着濺起水花,水氣氤氳,氣勢不凡,一年四季,從不停歇。

 陽台山登山節是中國十大登山節,自1997年舉辦以來,已成功舉辦了二十屆,每到重陽節,男女老少便爭先恐後地從各個方向登上這個深圳人的「大陽台」,俯瞰腳下的熱土與遠方的大海。

3

歷經千年的石岩湖溫泉

 山色必欲湖光襯,有了如此精彩的陽台山,怎可缺少波光粼粼的湖水,於是,便有了石岩湖。

 石岩本無湖,因為1960年建了石岩水庫,方天降此湖。所以,石岩湖實乃水庫也。而且是深圳第二大水庫,它與不遠的第一大水庫鐵崗水庫一道,成為深圳人的大水缸,養育着西北部一半的深圳人。

 石岩湖除了一碧萬頃的波濤,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它的溫泉了。

 石岩湖畔有個赫赫有名的石岩湖度假村,早在改革開放之初,便有大批港人慕名前來泡溫泉,有些泡着泡着就到這裏投資了,從港人泡成了港商。足見此溫泉的神奇功效。

 石岩湖的溫泉來自緊鄰玉律村的古泉。

 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說道:「新安有湯井,在玉勒村,秋冬常有煙氣。」這裏的煙氣,指的是溫泉的蒸騰熱氣。玉律古稱又叫做玉勒或藥勒,可見玉律溫泉自古就聞名廣東。

 明天順《東莞縣志》載:「湯泉在黃金洞之北,藥勒(玉勒)村前,鄉人以為烹潭之所。」清康熙《新安縣志》載:「湯井,在玉勒村,水溫暖如湯,能療瘡疾;秋冬,泉有煙氣,海防周希尹命砌以石。」

 而舊「新安八景」中就有「玉勒湯湖」,這也是迄今為止深圳境內唯一的天然溫泉。據史書記載,此處溫泉在宋朝便有,因此當在千年以上。

 玉律溫泉湯池裏的水溫大約在40度上下,核心區的泉眼水溫可達60度。玉律村裏的人常年擔泉泡腳,據說連感冒的人都很少。前些年,有專業機構前來檢測過,測出玉律溫泉的水中含有眾多對人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

 玉律村的溫泉養在深閨人未識,卻在石岩湖度假村大放異彩。成為深圳改革開放初期招商引資的利器,這是祖先的蔭德,後人們感受着來自前人的溫暖。

4

浪心村古韻 大隱隱於市

 石岩如今很時尚,它的古老主要集中在蕞爾小村,浪心古村便是代表。

 浪心古村,大隱隱於市,就藏在石岩最繁華的寶石南路旁邊。

HA08203.jpg

浪心古村。 資料圖

 從鬧市踏進村落,彷彿一腳走進歷史,斑駁的老牆,凹凸的石板路,加上牆角的青苔,讓人恍惚穿越回去,喧囂盡褪、寧靜頓生。

 查史料得知,浪心古村始建於清代早期,至今有近300年歷史。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代中晚期建築,建築風格為典型的廣府式排屋,坐東向西,排列整齊,每列房屋中間由寬約1米的小巷相隔,其中前三排保存最好,屋頂上壁畫和浮雕依然清晰可見,其民居建築風格多樣,屋脊、山牆、門額等處裝飾有灰塑或壁畫,內涵豐富,為研究廣府民系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村子裏有祠堂、書室、民居、碉樓等,均呈原貌,難的是仍在使用。老房子只要還有主人,就依然有生命。最讓人嘆服的是,村裏的溝渠、下水道排列整齊,歷數百年壽命的排水系統仍然完善,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黯然內斂的古村,堅守着一方水土,靜默地注視着周遭熱鬧、嘈雜的街市,它與它們平行,並不對抗。也許它知道,消失的那天應該不會太久遠,但它依然保持着一種高貴的緘默。

 離開古村,走不太遠便是應人石村,從村名一望而知,這又是一個與石頭結緣的所在。這個村落明末清初便有了,因劉氏祖先自梅州興寧南遷至此開村立業,繁衍發展。

 應人石也藏着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陽台山下曾住着一對貧賤夫妻,丈夫叫劉善,妻子叫張勤,同村的好色財主垂涎劉妻的美貌,為將張勤佔為己有,財主設計強迫劉善去毒蛇猛獸出沒的陽台山深處採長生不老藥。夫妻分別前約定,妻子每天傍晚到山腳下呼喊丈夫的名字,均能聽到丈夫隱約的回應,日復一日,財主深知丈夫回不來了,欲行不軌,妻子堅貞不從,冒險去山中尋夫,尋到陽台山頂,發現一塊人形石頭,原來回應她的便是這塊石頭,後來全村人發現夫妻倆均未回來,便到山上找他們,在山頂只看到兩塊人形的大石頭相對而立,呼之也有回應,人們稱之為應人石。

 這個有點悲情的故事,讓石岩不再是一個堅硬的地方,而有着某種讓人柔軟的深情與浪漫。

 現在,每到周末,都有很多情侶會去陽台山,他們能找到那個失去已久的深情與浪漫嗎?

 作者簡介

 胡野秋,文化學者、作家、鳳凰衛視《縱橫中國》總策劃、香港衛視《東邊西邊》首席嘉賓。主要著作有:《深圳傳》《冒犯文化》《胡腔野調》《六零派:文學對話錄》《觸摸》。

52.jpg

 頂圖:石岩湖綠道。 資料圖

責任編輯:靜文 港深地名故事|「西出陽關有故人」 走進石岩慢下來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