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起至千禧年代初,電視一直是最主要的大眾媒體,掌控着人們接收資訊、消費、娛樂等生活各個方面。但隨着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電視逐漸被社交媒體和串流平台取代。電視的影響與興衰成為了眾多藝術家創作的養分,有人讚歎,有人批判,有人惋惜。大館新展覽「追殺TV」囊括了世界各地、不同時代藝術家以電視為題的作品,由即日起至11月19日舉行。記者專訪策展人秦文娟與梁瑋珵,了解展覽背後對時代的反思。
展覽位於大館F倉一樓。
「追殺TV」名字響亮,引人注目。梁瑋珵表示:「我們想以衝擊性的標題,激發人們思考:電視是否正步向死亡?我們想以此開展話題,再帶觀眾進入這個以電視為媒介的藝術空間。」踏入昏暗的展廳,生活的雜聲全被電視的白噪音吞噬,彷彿跨進了一個為人熟悉的異度空間。正對門口的,是一個擺滿電視機的黑色旋轉台,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電視記錄了5位藝術家的錄像作品,但須要觀眾坐在對面的梳化上才會播放,勾起不少人晚上定時開電視、看節目的回憶。「我和梁瑋珵都是在『電視送飯』年代長大。」秦文娟說。「構思展覽初期適逢香港有線電視停播,便有了『追殺TV』的想法。」
展覽策展人秦文娟(左)與梁瑋珵(右)。
展覽匯集了來自美國、英國、瑞士、日本、內地與本地等當代藝術家的多媒體作品,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批判電視文化。秦文娟表示,展覽作品橫跨1970年代至今。「展覽不是宣告電視時代的結束,而是記錄了不斷演變的電視發展。50年前是電視最興盛的年代,當代藝術家視之為洪水猛獸,抨擊其推崇消費主義、控制社會輿論等。時至今日,電視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藝術家反而逐漸擁抱電視,態度從苛刻變成懷緬。」展品《媒體燃燒》可說是1970年代批判電視荼毒人心的返照。錄像作品記錄了紀念美國獨立200周年的慶祝活動,期間藝術團體Ant Farm以一輛開篷車,猛烈地撞向由電視機堆砌而成的「銅牆」,引起熊熊烈火。另一邊,一名團體成員模仿着美國總統甘迺迪的口脗說道:「誰能否認我們是一個對電視,以及流動不止的媒體上癮的國家?」本地藝術家黃頌恩2013年的作品《mmm wow》則批判了電視廣告如何對觀眾洗腦。她的裝置作品由一部部屏幕朝地的電視機組成,閃爍的色彩從電視邊緣溢出,伴隨着1980至2000年代熱門香港廣告中的歡聲笑語,讓觀眾抽離被動接受者的身份,反思廣告花言巧語對自身的影響。
作品《發射塔:哨兵》中,電視的排列模仿戰機空投炸彈的軌跡,美國政客支持戰爭的演講由上至下移動,學生與詩人的反戰影片則由下上升,形成巧妙對比。
《媒體燃燒》,錄像作品,1975。(圖片由大館提供)
《mmm wow》,錄像裝置,2013。
除了客觀地批判電視,也有藝術家以個人、正面的眼光看待電視。久保田成子在作品《我的父親》中,拍下了自己哀悼父親離世的畫面。在她撫摸的電視熒幕上,播放着其父親生前最後的一段錄像。另一旁Aled Simons的《傳奇延伸II》同樣抒發了藝術家對電視媒體的懷緬,在用塑膠健美器材拼成的拱門上,電視正播放着Aled姨母在1990年代製作的第一部以威爾斯語教授的家居健身影片。藝術家巧妙地將過時的錄影帶與頻危的威爾斯語並置,反思集體回憶與身份易逝的本質。梁瑋珵表示:「這些作品展現了電視正在走向消亡,電視也同樣導致某些東西消亡。藝術家的批判,能解讀成對電視的『追殺』。」秦文娟補充,展覽的目的並不是詳盡地刻畫每個年代的電視文化,「希望藉挑選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小見大,捕捉當下的社會縮影。」(記者、攝影:Ruth)
《我的父親》,錄像作品,1973-1975。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11月19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星期一休館)
地點:大館F倉一樓(由賽馬會藝方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