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重磅論壇閉幕!這些觀點「爆紅」

重磅論壇閉幕!這些觀點「爆紅」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3-08-27 16:12:20 來源:深圳發布、深圳商報

8月26日,202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在深圳閉幕。

本次峰會圍繞「聚焦大灣區,創新促發展——同心共建中國式現代化」主題,舉辦了座談會、論壇、對話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企業家與學者、企業家之間通過各場活動進行了深入交流,思想碰撞的火花點亮了每個會場。

下面一起來看看這些閃亮的「火花」

如何實現經濟持續高質量增長?

中國經濟未來的動力是創新

8月26日,作為202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分論壇的宏觀經濟論壇在五洲賓館舉行。面對錯綜複雜的全球經濟發展環境,中國經濟如何實現持續高質量增長?動力究竟在哪裏?成為各界嘉賓關注的焦點。

中國經濟未來的動力是創新

北大國發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技術的發展是在用機器、AI替代傳統勞動力。中國經濟要實現持續高質量增長,動力在於創新。他表示,中國經濟未來的動力是創新。

「中國經濟增長最底層的動力是來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要這個追求一直在,經濟增長就一直會存在。中國經濟的改革,能夠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創造一個更有利的政策環境和外部環境。在這兩個基礎上,中國經濟增長一定會繼續往前走。」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說。

以系統性方案解決問題

「地方債務也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而不是一兩年兩三年形成的。整個地方融資體系、投資體系、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都是背後的原因。」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經濟學講座教授蔡洪濱以香港經歷過的地產泡沫為例,指出很多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這些問題。「當問題積累到一定地步之後,必須直面它們,不是一下子就能夠解決,一定要有系統性的方案,對於相當長時間調整的痛苦必須有心理準備。」

他建議,存量的問題一定要有一種體制性的思路去解決,一個角度是可以借鑑上世紀90年代國有銀行資產重組的角度。增量的問題需要重新構造中國地方政府的財稅體制、投資體制、激勵機制,使得未來有一個更透明、更健康、更長期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與此同時,在刺激消費方面,蔡洪濱認為,財政政策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應該採取更加直接、更加有效的措施。

在談及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動力時,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強調說要依靠產業轉型。

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副院長任頲指出,經濟增長最根本在於市場不斷的開拓,一方面是開創新的市場,另一方面也包括對原有市場的維護和深化。目前全球都面臨着新的需求在哪裏、如何去迭代更廣闊的需求市場的困境。他建議,企業應該在原有的市場格局之下哺育新的需求。「增長不光是宏觀的問題,更多還是來自每個市場主體、每個企業家自身去努力思考、去開拓、去開創。」

如何拓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

擁抱數字化,企業有想法 

2.jpg

8月26日,202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數字經濟分論壇在深圳召開。8位企業家就如何進一步拓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助力「數實融合」向基礎更牢、結構更優、動力更足的方向邁進進行深入探討。

依靠數字化革命進行升級換代

噹噹執行董事兼創始人俞渝認為,數據化和數字化是當今時代的特徵,也是經濟發展重要的新要素,包括實體經濟在內的所有企業都需要依靠數據化和數字化革命進行升級換代。「噹噹很早之前就進行了數字化改革,數字化讓更多的讀者享受到了閱讀的快樂。」俞渝表示。

亞商集團董事長、長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陳琦偉談及自己創辦研究院的初心時表示:「我並不是為了研究金融本身,而是為了數實結合。」陳琦偉認為,企業財報呈現的數據和真實財務健康性之間的關係未必準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能夠盡量精準地判斷有特色的上市公司價值,在微觀基礎上幫助中國資本市場朝向更健康、更好的方向發展。

沒有完成數字化,相當於不會說普通話

「實體經濟沒有完成數字化,相當於不會說普通話。」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志說:「海嘯和颱風都會過去,但是數字化是持續的,我們都要去擁抱數字化。」閻志表示,數字化正在改變企業的貿易和生存方式,更新生產組織形態,產業鏈的數字化、智能化正在提高產業運行效率,帶來區域產業分工的升級,甚至將重塑整個經濟生態。

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認為,數字化應用到金融領域,雖然改變不了「風險」本身,但是能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轉型結構。「我認為的擁抱數字化,就是提升效率和產品體驗。」

自身能力的建設是用好數字化的基礎

深圳華銳分布式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勝說:「華銳的目標就是做分布式低時延金融技術的引領者,提升中國金融基礎設施自主能力。」面臨新一輪架構競爭,華銳的數字化戰略是什麼?對此,鄒勝表示,華銳的戰略是重構。「我們從底層做起,重構了新一代的基礎技術架構和核心應用,推出了多個廣受市場歡迎的產品。」

「如果把企業比喻成汽車,數字化解決的是動力問題。」遠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執行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產業董事長蔣承志說。他認為,企業也不應過分「迷信」數字化,企業自身能力的建設一定是能不能用好數字化的基礎。

嘉賓討論消費熱點問題

「爆紅」到「長紅」,秘密是什麼

202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26日下午舉行創新論壇,以「從『爆紅』到『長紅』」為主題,6位嘉賓開展了交流討論。

「爆紅」要砸錢,「長紅」要創新

均瑤集團總裁王均豪認為,想「爆紅」,要想出名,只要砸錢就行。但是要「長紅」必須要有持續的與時俱進的創新,要有文化的底蘊。品牌要有知名度、忠誠度、美譽度,其實還要做剛需度,做大家離不開的產品。而剛需產品,必須要有科技的持續創新能力,有技術的引領或者是資源的引領。

王均豪說,做全球益生菌領跑者,在這個賽道裏做到持續領先,需要不斷技術投入,還要耐得住寂寞。每株菌的投入至少一兩千萬元,十年左右時間才出得來,才能形成國際國內的專利。做十年的動物實驗,而不是一下子兩千萬砸進去能出來一株菌,每株菌都得挖掘,要「長紅」要耐得住寂寞,要捨得投入。

奈雪的茶創始人彭心透露,茶飲完全要靠手工操作,複雜度在於不同的茶需要不同的溫度、不同的水量、不同出倉的時間。而不同口味的產品,又有不同的配方。

奈雪過去三年裡,在自動化和標準化方面做了非常多的研發——自研了自動制茶機,去年9月所有的門店都鋪設了自動制茶機,連帶後台的智能決策軟件。原來搖茶崗位至少要學習三個月,現在只要會遞杯子就行,機器就都做出來了。

民生消費品不存在消費降級

「為什麼牙膏可以賣幾十元還賣得很好?」參半創始人兼CEO尹闊說,牙膏是非常剛需的品類,但它是耐用性耗材,不是消費品,一管要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過往整個客單價集中在5—8元錢。「機會出現在哪裏?高露潔如果賣40元,老百姓不認,這是核心問題。為什麼不認?雖然它是國際大品牌,但是每一代人對產品價格體系是有明確認知的。你寧願選擇一個新的,它剛出來就是40元的,你願意相信它。」這是尹闊的判斷。他認為,對於民生品類來講其實沒有任何消費降級的焦慮。

線上成功也要堅定做線下市場

以助聽器市場為例,左點創始人朱江濤講了品牌如何做線上市場的故事。

中國助聽器市場線下賣得極貴,一兩萬元起步一套,更貴的五六萬元甚至十萬元。線上早期的時候賣一兩百、兩三百元。公司切入市場的時候不能走線下,因為品牌力和技術驅動在早期的時候根本就很難觸達這些渠道。在線上能做到頭部,首先是技術上持續投入,僅助聽器一例就差不多有300多項專利,實現了千元的價格萬元的配置。通過線上以更合理的價格區間、毛利區間,就把線上的市場直接擊穿,更高效地觸達用戶。

朱江濤透露,目前正在全力做線下,去滲透基本上能觸達用戶的渠道,但又不會像國外模式那樣直接。助聽器線下市場,一個人從接觸助聽器到購買助聽器要花6年多時間,價格太昂貴,很多老年人不敢購買。朱江濤說希望用兩三千元左右的價格更好地滿足消費者。

「但是明年我們也有自己的開店計劃,線下我們一定做深度滲透。」朱江濤說。

如何複製「燈塔工廠」經驗?

智能製造發展要看長遠

2.jpg

「燈塔工廠」,是當今全球製造業領域智能製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的代表。如何複製「燈塔工廠」經驗賦能製造業企業和行業?8月26日,202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分論壇之一——智能製造論壇舉行。分論壇邀請了遠大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張躍、廣東長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啟強、利亞德集團執行總裁袁波、聯寶科技(聯想合肥產業基地)智能製造負責人曲松濤,圍繞「從『燈塔工廠』看智能製造發展」主題展開討論。

工業企業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創造上

「過去幾十年,我們原始創新特別少,這跟我們的工業總體能力和國家整體經濟實力是不相稱的。工業企業應該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創造上,放在原始創新、材料創新、功能性原始創新上。」張躍表示,當前我國製造業能力強大,但「創造性」還不夠。

張躍以親身經歷舉例稱,最近幾年他在做風電,注意到外國人做的風電是用玻璃鋼做的,中國人也跟着用玻璃鋼。「但玻璃鋼壽命短,廢棄後沒辦法處理。後來我用鋁合金後發現鋁合金材料壽命更長也更輕,而且能夠實現自動化生產。」在張躍看來,企業要把原始創新這一觀念樹立起來。

「工業技術領域有無窮多的創新機會。」張躍認為,不僅是風電領域,比如汽車行業,以後的電動汽車可不可以更輕,材料上可不可以變革,都有創新的空間。

智能製造前提是對未來訂單的確定性

「燈塔工廠」是一項投入大、收益高的項目。「智能製造首先是智能設備的投入,這是一個重資產,投入大回報期較長。」何啟強表示。「因此智能製造的一個前提是要保證足夠的訂單量,以及對未來訂單的確定性。」

如何解決訂單問題?曲松濤認為,要把企業的目光放長遠一些。企業應該想清楚我們要拿什麼來賺錢,來投資哪些自動化,投資哪些數字化,做怎樣的系統來提高效率,進而贏得相應的訂單。

袁波表示,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最擔心的事就是沒有訂單,等拿到小部分訂單的時候,其實是產業布局的問題。企業發展到後期應該要有市場的判斷力,例如判斷市場的總量有多少,企業在銷售問題上能占多大的把控力等等。「產品的訂單是綜合指標的體現。」袁波說。

「燈塔工廠」不僅是效率問題

「燈塔工廠不僅是解決效率問題,其評選標準還要考慮設備單台能耗、綠色製造可持續發展等等,在這基礎上再疊加效率品質。」談及「燈塔工廠」,曲松濤如此表示。

在曲松濤看來,燈塔工廠的意義更多是在於如何用工業4.0的技術賦能傳統行業,給傳統行業帶來啟示性的作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更看重的是企業做的用例是否有先進性,是否能夠指導其他行業在技術上、場景上更好地投資。」曲松濤說。換言之,燈塔工廠的評選是需要具備可推廣性的。

如何看大變局下的投資邏輯與投資偏好?

養老是長期的投資趨勢

在大變局下,世界經濟和投資環境正發生巨變,投資者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投資邏輯與偏好。8月26日,在202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上舉辦的「大變局下的投資邏輯與投資偏好」投資分論壇中,五位投資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投資者偏好漸趨穩健的背景下,如何進行投資以及如何才能抓住科技創新、消費升級等領域的新機會。

在變化中尋找新的投資視角

面對國內外環境發生的深刻複雜變化,道同資本創始合夥人張醒生認為,在過去20年,全球化的思想一直在影響投資者,所以以中國製造為動力的核心投資邏輯有很好的發展方向。「現在國際環境發生變化,我們也必須改變投資的指導思想。海外版拼多多——Temu給我了一些思考,幫助小型電商公司出海。」張醒生表示。

尚流資本(B資本)董事長王岑則認為投資場景可能在變化,但是大的投資邏輯沒有太多改變。王岑說道:「股權投資進入『小年』,跟LP的構成有關。我們現在依然做投資,只不過更多是用自己的錢跟得更緊一些。投資的大邏輯我認為沒有發生太多變化。」王岑的投資方向主要聚焦在消費品,在他看來,消費的投資潛力是可以和科技投資抗衡的。「上市公司全球市值裡面的前5位唯一能跟Google、蘋果抗衡的就是LV集團。把消費品牌拆解了,背後就是精神文化層面。當然,消費也包含消費科技等。」

中泰信託、大成基金董事長吳慶斌則表示,所有經濟交易都是信息不對稱的交易,如果所有交易都用AI,那就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如果都用大模型,就沒有交易對手了。AI肯定能幫助提高投資效率和準確率,降低成本,但只是輔助性的,金融交易一定需要人的干預。

養老產業投資正當時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2.64億人,佔比18.7%,「銀髮經濟」迎來黃金髮展期。在本次分論壇研討中,養老、醫療等話題被屢次提起。

松禾資本創始合夥人羅飛指出變化中的機會。他表示,「國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環境重大變化,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大家的心理會出現變化。目前人口結構中60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15%,再過10年或超過25%。這些人有各方面的需求,我覺得是很大的市場,投資其實是投未來。」

新風天域聯合創始人兼CE0、和睦家醫療CEO吳啟楠則立足自身,談健康醫療集團如何做併購投資。「我們現在經常發生併購,一些風投機構都跟我們有合作,賣一些項目或者一起投資。養老是長期的投資趨勢。」

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我們?

業界大咖這樣說

谷歌斥資數十億美元進行人工智能研發和收購,而最後做出ChatGPT的是「小」公司 OpenAI。那麼,OpenAI是怎麼做到的呢?中國未來會否誕生像OpenAI這樣在人工智能領域異軍突起的企業?普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又該怎樣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深刻變革?8月26日,在202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世界需要怎樣的人工智能」主題對話中,主持人把這些問題拋給了嘉賓。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副院長丁寧表示,現在提出了一種說法,叫「科研重工業化」,這意味着科研樣態的一種變革。以前那種幾個教授帶着幾個學生的「小作坊」式科研已經難以為繼,硬件設備的投入限制了科研的產出。「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越來越複雜,解決問題也需要各種領域知識、資源等的介入。特別是面對一個未知的領域,在看不到結果的情況下很難得到各方面支持。」OpenAI的成功展示了他們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底氣,能得到技術、倫理、社會甚至是哲學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撐,「我想我們要在科研的開展方式上進行調整」。

深圳市雲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陳寧則表示,OpenAI的成功,顯示了三種力量——生態的力量、好奇心的力量、敏捷的力量。他指出,雖然ChatGPT是OpenAI做出來的,但它是基於谷歌的多年沉澱,它的突破還基於微軟、英偉達等算力的支撐,這是一個生態的構建。同時,中國為什麼不會產生這樣的公司?「這是教育的問題」。陳寧認為,OpenAI團隊有一顆勇於挑戰的好奇心,「當大家都在考慮人工智能如何產業化落地的時候,他們沒有糾結於這個問題,只是想做一個大模型,把人類所有的知識體系都放進去,看看它能不能如人腦一樣聰明。他們沒想好應用,只是多年如一日地研發,當然還有背後資本的信任,讓他們可以耐心地實現好奇心,這是很重要的。」

地平線創始人、董事長余凱認為,科技創新不能急功近利。「我覺得任何一個企業,都要把戰略時間拉得足夠長,一定不要有『一口氣吃個胖子』的想法。正常的企業都要下笨功夫,即使把整個戰略拉到20年、30年,我也一點都不焦慮。只要維持得下去,總有一個轉折點、爆發點。」

人與機器人如何協作共處?

專家認為管好數字人,別擔心被取代

2.jpg

嘉賓就「Al的潛力與邊界」主題展開討論。主辦方供圖

大模型給哪些領域帶來機遇與挑戰?人類如何與AI共處與協作?8月26日,在深圳舉行的「202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人工智能論壇」上,多位嘉賓就「Al的潛力與邊界」主題展開討論。

奧比中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源浩說,以前機器人「大腦太笨了,視覺能力也不夠好,硬件拿到80分了,大腦才50分,硬件就不會再發展了;現在,大腦可能在未來幾年做到90分、100分,硬件也會追上來」。

飛書CEO謝欣以微軟今年推出的AI助手Copilot為例說,這款產品對行業推動非常明顯。「OpenAI提供的是一個基礎模型,即便ChatGPT這麼火,在美國還有非常多人沒有聽說過」。飛書曾在4月宣布將推出AI助手「My AI」。飛書已在內部試用AI相關功能,未來會逐步開放,「讓它變成一個更大眾的東西,能全方位地在C端和B端使用,真正讓大家滿意」。

在大模型的加持下,「數字人」今年紛紛出道,各家企業也在搶灘具身智能機器人賽道。對於企業來說,如何用好「數字員工」?人又如何與機器人協作共處?

來也科技CEO汪冠春說,以前數字員工只有手,現在終於有了大腦,能像人一樣推理,讓高價值複雜的流程實現端到端的智能自動化。他表示,「未來或許會有很多小公司甚至『一人公司』 ,通過組織數字員工為它工作,做成市值千萬、上億、十億級的公司」。人類不必擔心丟工作,「也許你當下做的工作是會被數字員工替代,但你的角色應該是從與它們競爭變成管理它們」。

黃源浩說,有了大模型,機器人視覺能力相應會提高。「它在定位、導航、避障等方面的能力在提高,也可能從輪式到四足、兩足。機器人『手眼腦』的配合一定會做得越來越好」。他認為,從協作來看,雖然機器人短期做不到像人那麼強,但不影響它在細分行業應用,如幫廚、送餐等單一場景。在商業場景會從單向機器人到全能機器人進化。

當被問及超級AI是否會在未來超越人類時,分論壇所有嘉賓的答案都是「是」。黃源浩說,「邊緣端大腦只要算力足夠大、數據夠多,也會超過人類,但相關法規一定會限制它們」。他說,各個國家肯定會監管好雲端大腦。而在端側,機器人會與人類共存,「機器人能在某些專業能力上取代人,但在綜合領域,還是人更強」。

謝欣說,人類有AI不具備的一個特點,就是擁有對其他對象的同理心。「基於同理心,可以站在其他對象的角度,做『從0到1』的創新創造,人類應該往這個方向走」。

AI與生物科技如何結合?

專家認為,AI將極大促進臨床醫學發展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學科在進行着跨界融合,其中,AI與生物科技的結合正是備受關注的熱點之一。面對AI帶來的變革,生物科技醫藥將面臨什麼機遇與挑戰?8月26日,在2023亞布力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之「+AI:機遇與挑戰」主題論壇上,來自生物醫藥科技的7位嘉賓就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該場主題論壇由亞布力論壇創始人、主席,邁勝醫療集團董事長田源主持。近年來,AI逐漸滲透生物科技產業,並在該領域狂飆突進,對人類未來的醫療、生物工程以及生物信息處理等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機遇與挑戰並存,技術、人才、監管等也成為AI在生物科技產業中亟待解決的要點。

微芯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魯先平表示,原創新藥風險是很高的,未來要更好地發展,科學技術將是第二位,而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排第一。因此,在頂層架構好設計,並把科學技術發揮得更充分,才能讓藥物更好地造福於人類社會。

醫藥企業未來將要往哪些方向發展?翰宇藥業執行總裁余品香說,「過去,全球很多大公司都集中開發腫瘤藥物,但從近2年的數據來看,人們對藥品的需求似乎正在從疾病治療到疾病預防轉變,未來企業是要繼續做抗腫瘤新藥研發,還是加大大健康產品研發力度,值得思考。」藥品研發的關鍵核心是時間,企業要和疾病賽跑,如果AI能提高藥物篩選的成功率,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成本,將大大縮短一個藥物從研發到上市的時間。

丁香園創始人、董事長李天天認為,AI帶來的挑戰主要有兩點,一是長期和短期的平衡,二是創新和安全的平衡。短期之內,企業要平衡投資和回報,all in AI是風險很大的,內部則要平衡安全和創新,別的行業可以出現錯誤,但醫療行業面對的是人類健康的問題,不允許出錯誤。患者的安全就是醫生的天條,因此一定要在源頭上把控好數據,用行業數據訓練模型,再將成熟結果應用到生物科技行業中。

北科生物董事長胡雋源表示,從宏觀角度來看,AI是擋不住的,是科技的「進化史」,AI把大腦的學習能力大幅延展,對各行各業都將帶來顛覆性變革,人們應該要積極擁抱AI。AI是未來的重要底層技術,可以做新藥發現、架構設計,特別是如果可以很好地解決數據源問題,將會極大促進臨床醫學發展。

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禕:

大模型需要變「小」  

2.jpg

周鴻禕在論壇上發言。主辦方供圖

「大模型本身不會淘汰任何人,不會用大模型的人只會被那些用大模型的人所淘汰。」8月26日,在2023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夏季高峰會上,嘉賓們圍繞「世界需要怎樣的人工智能」展開高端對話。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禕表示,大模型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已成不可逆轉的潮流,而把大模型做「小」,是未來產業數字化的關鍵。

大模型帶來大機遇

大算力+大模型基礎+大數據+大用戶流量=大模型,這是周鴻禕對於大模型的理解。他表示,OpenAI最大的創新,是突破了所有公司的局限性。它嘗試把人類所有的知識都訓練到大模型裏,「書讀千遍,其義自現」。

人工智能其實並不是很新鮮的概念,一度被炒得很熱,卻一直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周鴻禕認為,這是因為人工智能在每個領域用的算法都不統一。而在他看來,OpenAI最大的突破就是用一種處理數據的方法,將很多人工智能垂直領域的問題給統一起來了,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跟智能音箱對話過的人都有一種感覺,就是聊幾句就聊不下去了,人們因此調侃人工智能是人工智障。而這次大模型解決了一個對人類自然語言理解的問題。」周鴻禕表示,這是另一個巨大的創新突破。但他同時提醒大家,不要誤解大模型只適用於語言處理。他認為,有了自然語言的處理基礎之後,計算機視覺、機器人控制等課題也將擁有無限可能,甚至蛋白質分析、基因分析等複雜問題都可以通過大模型來解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嘗試把大模型做「小」

大模型進入百行千業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周鴻禕表示,在種種因素制約下,中國企業與其像OpenAI一樣追求「大而全」,不如結合自己的產業、企業,將大模型做「小」。

「大家都有體會,ChatGPT似乎是萬金油,無所不知,但是一旦被問及行業的深入問題,它就開始繞圈子,說明它缺乏對行業深刻的理解。大部分應用都是拿通用的數據去訓練的,它對你的企業了解嗎?企業為了提出很多要求,就要把企業很多的數據傳給它,但這可能就會導致企業數據的洩露。此外還涉及一個成本問題,ChatGPT4號稱訓練一次的成本高達2000萬美元。這樣的話,人工智能離所有的企業還非常遠」。周鴻禕提出,現在需要把大模型「拉下神壇」。

周鴻禕認為,可以從行業化、企業化、專業化、垂直化四個方面入手,把大模型做得「小而精」。「在一個公有大模型的基礎之上,再來加入企業內部很多知識的訓練。這個大模型,我認為未來是企業數字化最核心的數字資產,所以一定要私有化控制,私有化部署。」周鴻禕表示,這種小型化的大模型不需要太高的成本,也不需要太大的數據支撐,企業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需求去訓練。「每個企業甚至可能擁有若干自己的大模型,這種方式也有助於解決算力的矛盾。中國已經是『百模大戰』了,未來『萬模群舞』的時候,就能實現這個設想——只需要少數的公司用大規模的投入把基礎模型訓練出來,然後提供給很多企業。企業用小規模的算力進行微調和部署,一樣可以進行推理和計算。」

周鴻禕提出,中國雖然在原始創新方面尚需要時間去追趕,但人口多、企業多、場景多,這是我們的優勢。「深圳就有幾十萬家這種企業,如果都訓練出來自己的小規模的大模型,那麼大模型無處不在。這裡面會產生很多產業創新的機會」。周鴻禕說。

如何擁抱大模型?

360涉足研發大模型,有人調侃他們是不務正業,周鴻禕在對話中也給出了正面回應——「如果360不了解大模型,我們就沒有辦法去解決大模型的安全問題。大模型要面臨的最重要的一個挑戰就是在面向用戶的時候,大模型可能會胡說八道。這是未來在企業應用中需要去解決的。如何保證它的真實性和正確性?這些內容安全的問題也都需要行業去探討、解決。」

在洶湧而至的大模型潮流下,未來企業的各種業態可能都會被重塑,周鴻禕建議企業家們不要逃避,「你不做大模型,不利用大模型,你的同行會利用」。很多企業面對大模型還很迷惘,不知該如何在自己企業落地,周鴻禕給他們的建議是:「Just do it(儘管去做),大模型目前雖然不是萬能的,雖然有很多缺點,但是我發現它有兩個能力非常成熟,大家都應該嘗試結合自己企業的場景去用:一個是知識問答,企業裏的知識管理,還有一個是企業裡面各種各樣文書的輔助寫作。先從這兩個小切口、大眾化的場景出發,先讓員工都用上自己的大模型。然後再過半年,當企業對大模型都接受的時候,再來設想自己的業務與大模型更多的結合。」

本版照片由組委會提供

責任編輯:鄭嬋娟 重磅論壇閉幕!這些觀點「爆紅」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