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深圳經濟特區迎來了43歲生日
提起深圳你會想到什麼?
「大城市裏的鋼筋水泥、車水馬龍」
「打工人的城市」
「科技之城、繁華都市、旅遊景區」
「來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賺錢深圳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有山有海有公園」
「藍白配色的校服」
「加不完的班、吃不完的豬腳飯」
耀眼的「設計之都」
……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深圳」
隻言片語間
可以窺見深圳的斑駁片段
但!要想全面了解它
還得俯下身去
探一探它的歷史
43年
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前半生;
然而
對一座城而言,僅僅只是開始……
四十餘年的歲月,彈指一揮間
多的是數不清道不盡的深圳光輝歲月
很多人說
深圳是一座沒有歷史的城市
其實不然
歲月如梭、斗轉星移
深圳是如何從窮鄉僻壤
發展到如今的現代化大都市的?
得出答案並不難
只需要去那些承載歲月積澱文明的人文古蹟看看
就能感受到深圳濃厚的歷史古韻
1. 大鵬所城
「沿海所城,大鵬為最」
深圳的別稱就是大鵬
深圳之所以被稱為「鵬城」,是因為大鵬所城的設立時間,比明代深圳所在的新安縣(後稱寶安縣)約早100餘年,迄今約有630年的歷史。
這座有着600餘年歷史的大鵬所城,全稱為「大鵬守御千戶所城」。
明朝建立初期,兩廣地區倭寇禍患多發,為抗擊倭寇,加強沿海防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東增設24處守御千戶所,大鵬所城應運而生。
悠悠嶺南韻,錚錚海防魂
走進大鵬所城,可以看到
斑駁的磚塊經歷多次戰火和風雨滄桑
仍巍然屹立
蜿蜒曲折的小巷展現出
邊防人抗擊敵軍的巧思
這些古建築經歷了
戰火的蹂躪和歲月的侵蝕
如今,正在華麗轉身
成為傳統與時尚並存的網紅文化街區
訴說着大鵬所城的往事與新生
2. 中英街
1898年-1997年
一條長為250米、寬不足4米的中英街
見證了中華百年滄桑巨變
中英街原是一條沙石小河
後來,河水改道、乾涸
形成了一條小道
當地居民稱它為「鸕鶿徑」
1899年3月18日,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香港英新租界合同》為依據,中英兩國在沙頭角進行勘界,劃為兩國分別管理的「深圳沙頭角鎮」(今深圳市鹽田區)和「新界沙頭角鄉」(今香港新界沙頭角墟)。
以中英街上的8塊界碑為界
沙頭角分為了「英界」和「華界」兩部分
中英街就是起源於
勘界過程中形成的中英陸地邊界線
後來
由於颱風侵襲,人們開始向界碑兩側遷移
搭建房屋,擺地攤、做生意
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中英街」
走過了外強侵占的苦難歲月
見證了「一國兩制」的行穩致遠
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內
大量歷史文物、照片影像以及復原場景
濃縮了中英街近百年來的發展變遷史
如今
見證百年滄桑的中英街
再度迎來歷史性機遇
藉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在「旅遊、觀光、購物和愛國主義教育」
等全新定位下
正創造着新時代的燦爛輝煌
3. 袁庚祖居
從位於大鵬的祖居
到矗立在蛇口的那座塑像
這條路,袁庚走了近百年
袁庚祖居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辦事處布新社區水貝村,建於清代晚期,坐東朝西,通面闊為22.39米,通進深為24.13米,原為村中規模最大的建築。
作為從大鵬水貝走出來的改革先鋒人物
1979年7月8日
轟隆隆的開山炮炸響了
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炮
創辦了蛇口工業區
蛇口也因此成為新中國
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地方
比深圳經濟特區早了一年
當時蛇口的開發、生產步履維艱
袁庚直呼: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袁庚的這句話如今仍屹立蛇口街頭
這句口號響徹中國
被稱為衝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
影響了千千萬萬人
如今
袁庚的出生地大鵬半島與
深圳改革開放發源地蛇口遙相呼應
深圳海上世界那一尊袁庚的塑像
神采奕奕、邁步向前
袁庚雕像坐落在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廣場
43年間,深圳
從一座邊陲小鎮,跨越成為國際化大都市
悠悠四十載,揉成了太多太多的歷史碎片
深圳才不是沒有根的小漁村
而是有血有肉有歷史的城市
今天
是深圳經濟特區43歲生日
讓我們再一次祝福深圳
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