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港府發行首批總值8億元的代幣化綠色債券,市場關注日後散戶能否透過代幣購買零售債券。不過,金管局助理總裁(外事)許懷志坦言,短期而言,將代幣化債券擴至零售層面實難以做到,尤其政府發行的零售債券涉及公眾參與,要確保所有人懂得使用代幣是相當困難。不過,許懷志稱,未來仍可研究將代幣的應用範圍擴闊。
金管局發表《香港債券市場代幣化》報告,總結特區政府發行首批代幣化綠色債券的經驗,探討如何進行下一步規劃,以推動在香港資本市場更廣泛應用代幣化技術。報告提到,為達到債券市場代幣化,須為現有法律及監管制度作出一定程度調整,以適應以至促進相關技術應用。
年初發行的代幣化綠色債券,主要是應用分布式分類帳技術(DLT),包括於鏈上將債券實益權益代幣化、將港元現金鑄造現金代幣,並透過證券代幣及現金代幣轉撥實現電子式貨銀兩訖(DvP)交收,由的一級及二級市場買賣交收、息票派付,以至贖回的端到端應用。另為提高交收效率,該批代幣化綠債是以「T+1」方式交收。
對於可否將交收由「T+1」進一步縮短至「T+0」,許懷志稱,仍在研究當中,短期內仍會繼續實行「T+1」模式,期望藉此提供少許緩衝。他坦言,若再縮短至「T+0」,雖然影響銀行的管理,但相信仍可省回利息成本。
另外,對於今次金管局就代幣化化綠色債券的研究,會否與同樣研究中的數碼港元相關,許懷志表示,由於數碼港元同樣存有DLT,若香港日後真的落實使用數碼港元,數碼港元將有望成為代幣化綠色債券的其中一個場景,對此值得進一步研究。(記者 鄺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