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生態環境的重要指示物種。
今天(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深圳特區報記者從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地處東半球候鳥遷徙大通道的深圳,自然資源多樣,鳥類種類豐富,每年約有1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現記錄到野生鳥類382種,約佔全國鳥類總數1/3。在這座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繁華都市,鳥類數量和種類不斷提升,是深圳高度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各界攜手共建鳥類友好型城市的結果。
深圳河入海口區域鳥類數量大幅攀升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與海洋、森林並稱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是鳥類棲息的重要家園。近年來,深圳積極推進深圳灣紅樹林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在深棲息的鳥類數量和種類均有明顯上升。
據統計,深圳河入海口區域鳥類種類由原來治理前的92種上升到167種,單次調查最大記錄數量由871隻上升到3740隻,其中包括 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極危鳥種和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在2022年《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期間發布的「中國水鳥保護十佳案例」中,青頭潛鴨、勺嘴鷸、黑臉琵鷺、中華秋沙鴨、斑尾塍鷸、東方白鸛等,都曾在深圳留下保護觀測記錄。特別是有深圳明星鳥之稱的黑臉琵鷺,2022年在深圳灣(后海灣)濕地記錄到361隻,深圳成為其全球第三大棲息地。
保護紅樹林,深圳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中國首家由民間發起的環保公募基金會,紅樹林基金會致力於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踐行社會化參與的自然保育模式,目前已啟動「守護深圳灣」「拯救勺嘴鷸」「重建海上森林」三大戰略品牌項目,取得積極成效。
黑臉琵鷺。圖源深圳觀鳥會
愛護鳥類成全民自覺行動
「有隻鳥困在樹上好久了,它的腳貌似被繩子纏住,現正在淋雨、挨餓……」前不久,深圳光明區馬田街道陳女士通過深圳新聞網發出一條求助信息,牽動了不少深圳人的心。聞訊後,馬頭山社區等相關單位工作人員迅速趕到現場展開救助,很快將這隻鳥從樹上解救下來。原來,這隻被救的鳥為白鷺,屬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因被漁線纏住了右腳而受困。在檢查確認其生命體徵平穩後,工作人員將其放生,重回大自然懷抱。
在深圳,愛護鳥類,保護環境,已成全民自覺行動。
「每年的鳥類繁殖期,大量的幼鳥開始出巢學飛,它們具備行動能力(如行走、跳躍、短距離飛行),此時它們的親鳥會在附近看護指導,但不少愛心人士誤以為鳥兒受傷了不會飛,就將其帶回飼養。」深圳大學觀鳥學會會長黃韻菲介紹說,幼鳥對水、食物、溫度等要求很高,缺乏經驗者飼養野鳥死亡率極高,且幼鳥需要向成鳥學習野外生存的本領,人類養大的鳥野外生存能力弱很難回歸自然。
針對這一問題,深圳大學觀鳥學會向市民發出倡議:尊重鳥類習性,與野生鳥類保持距離,不捕捉、追逐、投餵野生鳥類;發現受傷、虛弱的野生鳥類,及時報告當地野生動物救助中心,不將野生鳥類當寵物飼養。此外,他們還組織開展野鳥救助講座等科普活動,並成立深大野鳥救助互助群,及時響應救助情況,深圳的大學生們正在以他們獨有的方式共建鳥類友好型城市,將愛鳥護鳥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簡單幾招即可預防「鳥撞」發生
在全球8條重要的候鳥遷飛區當中,有3條經過中國,包括西亞-東非、中亞和東亞-澳大利西亞三大遷飛區,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版圖。鳥類在遷徙的途中,不僅要面臨非法獵捕、棲息地喪失等威脅,進入城市後,還可能因誤撞建築物玻璃而折翼於此。
目前,在我國鳥撞建築這一問題尚未得到廣泛關注。為研究鳥撞建築問題,崑山杜克大學(DKU)自2021年春季發起全國鳥撞調查項目,鼓勵公眾成為志願者,調查身邊的鳥撞事件,並在指定平台上傳數據。
記者了解到,深圳大學學生積極參與「鳥撞」調查,成立「深大鳥撞調查隊」,黃韻菲成為鳥撞調查項目深圳區負責人。今年3月20日至4月30日,他們共計調查410次,志願者觀察到7次鳥撞,發生鳥撞的鳥類一共4種,均為雀形目鳥類,且均為「三有」保護動物。
「導致鳥撞的『元兇』,主要是白天建築玻璃的反光和透光,以及夜晚的燈光。」黃韻菲介紹說,其實很簡單的幾招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對於已經完工的建築,可通過將室內植物放置在遠離玻璃或窗戶的位置,在不需要的時候關掉室內燈光、拉上窗簾,在玻璃上貼鳥撞貼紙等方式預防鳥撞。
黃韻菲透露說,接下來,將進一步擴大「鳥撞」調查範圍,為預防「鳥撞」提供更多數據,同時,積極開展防「鳥撞」宣傳,攜手改進城市中鳥類的生存狀況,為城市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幫助。(深圳特區報記者 竇延文)
頂圖:深圳灣(后海灣)候鳥。圖源深圳紅樹林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