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讚嘆於敦煌絢爛的壁畫,珍愛其厚重的典籍,但你是否聆聽過來自敦煌的聲音?8月11日,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在深圳濱海藝術中心為樂迷呈獻了一場萬籟有聲:《天籟,地籟,人籟》音樂會。
深晚記者採訪了多名樂團成員,聽他們講述如何用音樂打破時空的界限,穿梭千年,去了解敦煌、游賞故宮,聆聽當中的那些穿越時光的動人故事。
現場觀眾沉浸其中。
部分樂曲取自唐朝古譜
一束光,一把琵琶,一人獨坐。來自敦煌壁畫的種種優雅精緻的手勢,在舞台背景畫面上層層展開,熱鬧歡快的琵琶曲就這樣仿佛從雲端跳到了觀眾的耳邊。萬籟有聲:《天籟,地籟,人籟》音樂會就此拉開序幕。
「天籟,地籟,人籟」來自莊子的《齊物論》。萬籟有聲:《天籟,地籟,人籟》音樂會以中華文化為內在美學主題,通過音樂與文物講述千年「天、地、人」的關係。「天籟」以琵琶、箜篌、笛子等十餘種樂器演奏,融合傳統與現代音樂,呈現出敦煌1600年前的音樂畫卷。「地籟」加入了音色飽滿、重迭的敲擊樂,講述了600年故宮中的文物、建築及其故事。「人籟」以笛簫二重奏的形式,輕快與低沉的交替,訴說着人的故事。
樂團駐團作曲家甘聖希告訴深晚記者,開場的琵琶獨奏曲《供花手》以及另外一首《大唐禮讚》是為本次音樂會新增添的曲目。此外,在「人籟」部分,樂團藝術總監、中國首位竹笛表演藝術博士楊偉傑作為特別嘉賓登場獻演。相比此前的音樂會,此次音樂會的主題畫面也全新構思,更為豐富,讓觀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可以隨着畫面走進故事中的場景。
楊偉傑作為特別嘉賓登場獻演。
音樂會中所有樂曲均由樂團兩位駐團作曲家原創,創作靈感來自敦煌洞窟內的經變圖,以及故宮的文物、建築等。部分樂曲內容更取材自唐朝的琵琶古譜,並由多件仿古樂器演奏,是為「古曲新傳,古譜入音」,追求將不同的時空以音符串聯,涵養獨特的美學內涵。
將敦煌壁畫上的音樂帶進現實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於2018年由紀文鳳創立。紀文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敦煌迷。紀文鳳說,莫高窟內的「古樂場景」壁畫,經常會在她腦海里「縈繞演奏」,漸漸地,就有了將壁畫上的音樂帶到現實的想法。樂團取名「天籟」,就是希望借着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樂團,以音樂弘揚敦煌文化和藝術。
目前樂團共有10名成員,包括兩名駐團作曲家及8名樂師,均為香港本地培訓的年輕音樂家。樂團中的8位樂師,也是敦煌壁畫中常見的樂團組合。目前兩名駐團作曲家已經創作了40首樂曲,接下來也會有出專輯的計劃。
事實上,真正的敦煌音樂是什麼樣子,無人得知。而這,為樂團的創作帶來了想象與創新的空間。
「我們不是復原古樂,而是承載古樂和前人的精神,進行再創作。」楊偉傑表示。敦煌壁畫中有許多失傳的樂器,沒有人真正聽過這些樂器演奏的聲音。因此樂團在探索過程中,進行了不同的嘗試,例如將「古代」和「現代」相結合,中西音樂風格、樂器等融合,將更優美動聽的旋律和更豐富音色的和諧共鳴展現給觀眾。
「從全新的認知角度看,香港和敦煌有很多相似之處。」在甘聖希看來,千年前的敦煌,是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交匯融合之處,如今的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匯聚於此,也在不斷催生新的文化。樂團要做的就是從敦煌、故宮等傳統文化中吸取靈感和力量,進行更多創新嘗試,創作出更多精彩的音樂。
今年,樂團還在香港進行了裝置藝術與音樂相結合的新奇嘗試,在裝置中進行演出,讓聽眾可以更近距離地接觸敦煌文化,感受身臨其境的效果。
作為一個年輕的樂團,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對未來有諸多期待,他們未來的舞台不僅僅是國內,而是要走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不斷碰撞、創新、沉澱,打磨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據了解,深圳是樂團本次巡演的首站,接下來香港天籟敦煌樂團還將前往廣州、珠海、佛山演出。(深圳晚報記者 馬君桐 實習生 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