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湖新居位於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羅瑞合居民小組,為廣東興寧客家人羅瑞鳳創建,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經三代人數十年努力,建成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鶴湖新居佔地面積約25000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客家圍屋之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被諸多專家學者譽為客家民居建築藝術的結晶。
走進其中,可見整座建築由內外兩圍環套而成,中心為府第式三堂二橫。先建內圍和四碉樓、一望樓,內國平面呈回字形;後建外圍和四碉樓、一望樓,外圍平面呈梯形。整座圍屋面寬166米,後寬116米,進深104米,建築面積21000多平方米。有房300多間,以祠堂為中心,閣、樓、廳、堂、房、井、廊、院、天井、過道等建築互相關聯,隔而不斷,守望相應,有「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之稱。它繼承了中原府第式建築、贛南客家四角樓和粵東興梅客家圍龍屋的傳統,同時融匯了當地廣府民系「斗廊式」(一天井、兩廊、一廳、兩房)住房的優點。
鶴湖新居,是客家人開拓深圳東部地區的歷史見證,為研究深圳歷史、文化、民俗、建築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乾隆年間,羅瑞鳳始建鶴湖新居。道光年間,歷經羅家三代人,一共用了40多年的時間,鶴湖新居整體建成。據傳,鶴湖新居建成時,居住人數達到了一千人。它是龍崗地區最大的客家民居,住着當地首屈一指的豪門。1758年,44歲的羅瑞風從興寧來到了龍崗。剛來龍崗時,他一邊種地一邊走街串巷賣小商品。憑藉着肯吃苦耐勞的勤奮和努力,羅瑞風成了在鳳崗塘瀝開糖廠、酒坊、榨油坊的瑞合商號老闆。羅瑞風十分節儉,受羅瑞風的影響,羅氏後代們都崇尚節儉。
1996年,鶴湖新居被原龍崗鎮政府闢為客家民俗博物館。1998年,鶴湖新居成為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鶴湖新居成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鶴湖新居被評選為「龍崗新十景」之一。2021年,深圳市龍崗區「鶴湖智庫」成立大會在鶴湖新居前廣場舉行,40餘名國內文化領域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文化智庫正式成立。
最早提出「濱海客家」概念的知名文史專家、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楊宏海,是鶴湖智庫的專家之一,此外,他的客家文化與藝術工作室亦落戶在鶴湖新居。
楊宏海認為,深圳客家「特」在濱海,既保留山地客家勤勞堅韌、愛國愛鄉與耕讀傳統,又吸納了海洋文化四海為家、開拓進取的元素,形成了「開拓、進取、包容、重商」的特質。同時,楊宏海從濱海客家300多年的歷史中,梳理出「復界墾殖、九龍海戰、李朗開放、庚子首義、東縱抗日和蛇口試驗」等六個歷史事件,展示出包括客家人在內的深港兩地人民對國家和民族作出的卓越貢獻。
最早提出「濱海客家」概念的知名文史專家、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楊宏海接受本報訪問。
楊宏海還介紹了六個典型的人物故事,展示了濱海客家艱苦卓絕的奮鬥史。如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共歷數十年打造「鶴湖新居」「大萬世居」的創業英雄羅瑞鳳、曾傳周以及同時期香港客家人打造的「曾氏大屋」「荃灣三棟屋」等客家圍屋;面對侵略者奮起反擊、打贏鴉片戰爭前哨戰的抗英勇士賴恩爵,以及配合賴恩爵率領本土民團前來助戰的新安縣令梁星源;傳承崇文重教傳統,以讀書成才,成為林學泰斗、教育名家的凌道揚,以及他服務香港教育多年,發起創辦香港中文大學的感人事跡;策劃、指揮三洲田起義,勇當義軍元帥、視死如歸的反清義士黃福;領導東縱痛擊日寇,參與深港聯手實行「文化大營救」的東縱英雄曾生;從香港招商局踏海而來,率先以蛇口作為試管,勇於先行先試的改革先驅袁庚。
「客家人遷徙到港深地區有300年歷史,尤其是深圳,這裏是『濱海客家』,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交融產生了不同的文化特質,非常值得研究。改革開放後,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成為了濱海客家最集中的居住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楊宏海特別指出,「『逢山必住客,無客不住山』的客家人在這片熱土上,演繹出了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在新安縣建縣450年的歷史中,亦畫上了着濃墨重彩的一筆獨特亮色。」(記者:陳彥潔 視頻:陳彥潔 許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