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開,湘見中國。6月6日,全國文化和旅遊賦能鄉村振興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湘西州吉首市召開。會上,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愛武以《發揚精準扶貧首倡地精神 不斷探索文化和旅遊賦能鄉村振興新經驗》為主題作交流發言,分享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湖南經驗。
節選如下:
發揚精準扶貧首倡地精神 不斷探索文化和旅遊賦能鄉村振興新經驗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我省湘西州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思想。湖南是文化和旅遊資源大省,全省70%以上的優質文化和旅遊資源分布在相對落後地區。「十三五」期間,全省通過文旅直接和間接減少貧困人口累計100餘萬人,以2015年為基數約佔全省貧困人口的20%。在我省脫貧攻堅示範村中,有41%是文旅扶貧重點村。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們牢記總書記囑託,發揚脫貧攻堅精神,放大文旅資源優勢,不斷探索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新經驗,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了較好成效。省文旅廳多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先進單位。
一、堅持以全域視野謀劃文旅賦能鄉村振興
我們堅持把文化和旅遊擺到促進鄉村振興的大局中去謀劃。
1、把文化和旅遊作為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引擎。
組織各類藝術表演團體深入全省1462個鄉鎮(村)開展惠民活動4790場,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宣得「深入淺出」、講得「有滋有味」,激發廣大農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全國第十九屆群星獎中,我省7個作品入圍,創近9年來新高。
2、把文化和旅遊作為提升鄉村群眾生活品質的重要保障。
深入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門前十小」示範工程,評出2022年度「最美瀟湘文化陣地」70個,努力構建適應基層群眾需求的「十五分鐘文化圈」。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完成率分別為138%、127%。
3、把文化和旅遊作為提升鄉村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載體。
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促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鳳凰縣為發展全域旅遊,引進社會資本9.8億元,完成全縣17個鄉鎮的給排水和污水收集、處理工程,用「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
4、把文化和旅遊作為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
深入實施《湖南省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支持15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啟動在全省支持建設100個鄉村旅遊精品民宿聚集區、100個鄉村旅遊精品營地、100個鄉村旅遊精品村、100個鄉村旅遊精品廊道。
二、堅持以示範引領帶動文化和旅遊賦能鄉村振興
全省各地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斷探索形成了一批文旅賦能鄉村振興「湖南模式」。
1、「紅色演繹」模式。
通過深化「紅色旅遊+」產業融合,把紅色故事演繹得更加生動真實,助推鄉村振興。
2、「非遺破圈」模式。
讓非遺從束之高閣的「珍藏品」,變成人民群眾身邊的「日用品」和「消費品」。全省50多個縣設立非遺就業工坊160家,累計帶動7.2萬人在家門口就業,助力6.8萬人致富,相關經驗獲文化和旅遊部高度肯定並在全國推廣。
3、「資源聯姻」模式。
充分利用各地區文旅資源比較優勢,組成「聯合艦隊」抱團發展,助力鄉村共同富裕。
4、「湘村雅居」模式。
推動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在全國率先出台《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與服務規範》省級地方標準。
5、「地標活化」模式。
盤活地理標誌農產品、文化地標等沉默地標資產,讓鄉村更火,地標更靚,品牌更響。。
6、「節會促興」模式。
從省到村全覆蓋,做大節會經濟,做強節會品牌。2022年湖南省(夏季)鄉村文化旅遊節在龍山縣八面山景區舉行,直接營收達1273萬,是2021年該景區的年度總營收之和。
7、「IP塑旅」模式。
原創本土IP或借勢品牌IP,整合延伸鄉村文旅產業鏈,把IP變成可觸摸、可體驗的產品。
8、「湘賢引領」模式。
深度挖掘鄉賢資源,培育新鄉賢隊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新格局。
三、堅持以高位推動保障文旅賦能鄉村振興
1、納入全省重大決策部署。
省委書記沈曉明強調,「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文鑄魂,推動文旅融合,讓鄉村宜居宜業、群眾富裕富足」。省長毛偉明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促進農村電商、鄉村旅遊、休閒康養等新業態發展」。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親力親為抓落實,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相關部門出台《關於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遊賦能鄉村振興的若干措施》。
2、納入全省重大項目建設。
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022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省級旅遊發展大會,各市州聯動舉辦市級旅遊發展大會,重點推進鄉村文旅項目建設。去年,首屆全省旅發大會承辦地張家界,共計鋪排鄉村文旅項目436個,總投資達495億元。
3、納入全省重大人才計劃。
省委將「湖南省文旅人才支持計劃」納入全省人才九大計劃之列。制定《芙蓉計劃湖南省文旅人才支持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從2022年至2025年每年公開評選100名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記者 張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