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在網絡不發達的年代,一封僑批就是遊子對家鄉的思念。而這一產物離不開時代和地域的影響,海外華僑通過一封封「批」,記錄了潮汕、福建地區下南洋的艱辛歷程。
由香港汕頭社團總會主辦的「僑批紙短、家國情長—汕頭僑批歷史文化展覽」從5月24日至31日假香港大會堂舉行,在昨日的開幕禮上,汕頭市委書記溫湛濱致辭表示,僑批的故事通過展覽的方式呈現,可以多角度展現海外華僑的愛國和思鄉之情。僑批既是書信,又是藝術品,在當年沒有銀行和郵局的條件下,遠在海外的華僑將兼具寄錢和傳遞信息功能的僑批轉交給往返家鄉和南洋之間帶貨的老鄉,經過艱辛的路途後,紙短情長,薄薄的僑批雖輕盈,卻承載著厚重的感情。
由香港汕頭社團總會主辦的「僑批紙短、家國情長—汕頭僑批歷史文化展覽」從5月24日至31日假香港大會堂舉行。
想要了解僑批,就要讀懂不同位置的文字代表的含義。僑批一般會在批封正面寫明收批人的地址、姓名、款額和寄批人姓名,有點還會表明所寄物品名稱。背面則蓋有水客或批局的印戳、幫號、宣傳廣告等。記者在看展的過程中發現,下南洋的地區不同,僑批也在不同國家演變出了不同特色,泰國、印尼、菲律賓、老撾、越南等地的僑批紙張、顏色不同,蓋有的印章也體現當地特色。
負責講解和現場書寫僑批的老先生說,每一封僑批背後都有一個遊子的故事,人們總說「紙短情長’,文字最長的僑批甚至可以達到3000多字,足見這個遊子有多少心裡話想和家裡說。不僅如此,負責送信的「批腳」日行千里,不論風吹日曬或酷暑嚴寒,都會盡力將那封信送到家人的手中。正是下南洋的華僑互幫互助、心繫家國那份同根同源的感情,從未有過私吞批款或遺失僑批。
僑批的書寫方式。
在網絡時代,人們敲敲鍵盤、撥通電話就能傳達思念,越來越方便的溝通方式卻讓人們習慣沉默、羞於表達,在那個紙短情長、書信漫漫的年代,或許能用平凡和平淡道出真情實感。(記者 呂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