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為「驚蟄」日,民間流行「祭白虎」及「打小人」,祈求去是非求順境。現代化的香港依然保留這些習俗,多在香港舊區街頭、一些廟宇見到。去年當局嚴禁聚眾打小人,今年已無此限制,不過有代勞打小人的上水區「職業打手」(即拜神婆)嘆謂,生意並未因疫情遠去而好轉,市面很淡靜。
個多小時僅三五人「幫襯」
上水符興街土地廟前的行人路是「祭白虎」及「打小人」的熱門地,每年驚蟄都有數名拜神婆會晨早出動,在街頭坐定定等客光臨。記者早上近10時來到,逗留一個多小時期間,發現找她們打小人者只有三五個。除了他們,還有些街坊在拜祭。
玉姑(左)代女士打小人,將被打者名字寫在紙條上。
綜合一些學者及民間風俗研究者的說法,白虎是獸中之王,能夠驅除百害,消災解厄,亦有指白虎是白虎星君,民間視之為災難、戰禍、意外、疾病的象徵,白虎亦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當日出來覓食,虎口傷人。因此祭白虎可求平安順境。拜祭物則是肥豬肉,將它往虎口抹、塞,讓它吃飽,就不會有是非,出口傷人。環視地上的祭品,紙老虎口中都塞肥豬肉,旁邊還有生菜、鴨蛋、插了香燭的雪梨。而民間習俗相傳在白虎面前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小人便會被白虎制伏,以後不能再興風作浪。
元朗媽橫路祭白虎及打小人地方鄰近青山公路,因此輕鐵不時駛過。
其中一名職業打手玉姑約9時來到,她說,市況很靜,工作了兩個鐘,客人只得十個八個,比前年還要差,何況要與疫情前比較。一些舊客、主要是婆婆都沒有出現,相信移了民或另有原因不來。打小人套餐維持舊價,收費60元,包祭品及代打小人。一名女士要打的小人有兩個,玉姑將他們的名稱寫落紙條放在符紙上,用拖鞋打了多次後隨之火化。不少街坊都是自己「祭白虎」,有些還打小人,有街坊說附近有香燭店,一份祭白虎打小人衣寶只售16元,另要到街市買肥豬肉、梨、鴨蛋,總計較套餐價便宜一些。符興街土地廟歷史有70多年,相信打小人歷史亦差不遠。
祭白虎祭品多樣,若要打小人要自備拖鞋或找拜神婆代打。
「餵飽」白虎冀制伏小人
除了符興街,元朗街頭及廟宇也有祭白虎。位於元朗舊墟的玄關二帝廟歷史估算有最少300年,驚蟄祭白虎亦歷史悠久。廟祝黃先生說,家族三代人管理廟宇,早至爺爺管理時已有祭白虎。雖然驚蟄日半夜3時已開虎口,但廟宇前一晚已將木製啡色老虎放在供桌並擺好祭品,到驚蟄日早上7時開門供善信前來拜祭。他說,現時所拜老虎大約用了30年,從前那隻泥造老虎上有神像騎坐,但因善信太多為免毀爛換上木虎。而20年前還有很多善信,廟內盡是人群,很多人在地上打小人,隨着眾多善信年紀漸長,如今人流只及從前三分一,去年更因疫情關了門。記者約12時來到,善信約有七八人,有人將肥豬肉塞入虎口,還有燒酒淋虎頭、芝麻綠豆白米灑虎面、鴨蛋抹虎口,相信用意都是希望老虎飲飽食醉。在廟內打小人者一個也沒有。
元朗警署斜對面的媽橫路大榕樹下,是元朗打小人之地,但只見到一個拜神婆正代打小人,其餘七八人都是自行祭白虎的街坊,拜者中有年輕女性,反映消除是非求順境是各階層人士的願望。(記者 鄭玉君)
善信在元朗舊墟的玄關二帝廟將肥豬肉塞入木老虎口。 記者 鄭玉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