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過去十年,是湖里非凡的十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湖里區在城市綜合實力、民生保障、基層治理、城區品質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今日湖里,宜商宜業,詩情畫意。八山橫貫兩水、三面海域環抱,20余座大小公園星羅棋布,宛若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湖海奔騰,里通外達,湖里將不忘囑託,不斷強化特區發祥地使命擔當,更高水平建設「兩高兩化」中心城區,以更加全面、更可持續的發展,實現民生福祉的不斷進步,奮楫揚帆,再啓新程。
湖里很「小」。全市六個區,湖里區面積最小。但小小的她,又有大大的能量。湖里承載著全市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以佔全市4.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市五分之一的生產總值及工業產值。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湖里區在城市綜合實力、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城區品質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湖里很「老」。作為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湖里區成立於1987年11月。但這個老城區,又常常煥發新光彩。黨的十八大以來,湖里區聚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提升城市發展品質和人民生活水平,城區面貌煥然一新。十年間,棟棟高樓、商業綜合體、公園綠地在湖里湧現,為特區發祥地注入年輕活力。
與此同時,湖里區東部舊村整村改造拆遷6.7平方公里,高素質高顏值城區正加快建設;湖里區還完成104個老舊小區的改造提升,拆除「兩違」720萬平方米,一個既有煙火氣又具備現代化城市基本功能的人居環境正逐步顯現。
湖里很「新」。開拓創新,早已融入湖里的血液中。「勇立潮頭、勇毅前行」的湖里人,秉承特區「殺出一條血路」的膽識氣魄,拼出了一片天。湖里區不斷打造適合企業深耕發展的產業環境與營商環境,十年間,共吸引了81家年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51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孵化培育了101家「專精特新」製造業企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
如今,湖里區正將創新驅動發展的澎湃動能,轉化為先進製造業發展的強勁勢能,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一座座老廠房在湖里迎來「新生」——聯發文創口岸、聯發東南天地、聯發華美空間等成為廈門城市新潮打卡點,廢棄廠房變身智慧交通園;100多個老舊小區完成改造提升,煥發新活力;東部舊村整村改造拆遷,一個個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綠色生態的高素質高顏值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目前,湖里區已基本形成先進製造、商貿物流、新一代信息技術、旅遊文化和健康、新興金融以及特色產業建築業等「5+1」重點產業體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型經濟格局,擁有兩岸金融中心、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園等多個涉台產業園區,一大批台資企業扎根湖里發展,成為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
【數讀湖里十年】
過去十年,是湖里非凡的十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湖里區在城市綜合實力、民生保障、基層治理、城區品質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綜合實力
●十年間,湖里區GDP從737億元增加到1539億元、年均增長7.9%,總量位居福建省縣區第四位;
●常住人口人均GDP從7.28萬元增加到14.92萬元;
●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2021年總量443億元,成為中國工業百強區;
●財政總收入從88億元增加到260億元、年均增長12.8%,其中區級財政收入從20.6億元增加到55.6億元、年均增長11.6%。
民生保障
●10年間,湖里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3.96萬元提高到2021年6.62萬元;
●新建、擴建公辦校(園)45所、新增學位超過3.6萬個;
●從僅有兩家公立醫院到相繼落戶了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以及多個名醫工作室成立,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實現全面覆蓋;
●失業人員再就業17萬人次,發放各類社會救助金1.88億元,惠及困難群眾28萬人次。
基層治理
●共劃分728個物理網格,其中對13個社區152個物理網格邊界按照實際進行重新調整;
●全區網格滿額配備網格警察、網格醫生,增配網格調解員1155名,網格城管250名,網格律師161名;
●成立小區黨支部378個、樓棟黨小組1236個,率先在全省實現網格(小區)黨組織建設全覆蓋;
●小區黨支部書記和業委會主任「一肩挑」的88個。
城區品質
●東部舊村整村改造拆遷6.7平方公里;
●城市更新有序推進,完成104個老舊小區的改造提升,拆除「兩違」720萬平方米;
●持續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擁有建設用地63.64平方公里、佔全島54.8%;
●規劃產業功能區12個、總面積1609萬平方米;
●東部舊村改造徵拆共騰挪52幅商服用地,用地面積90.8萬平方米。
【亮眼成績】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中國工業百強區
全國健康促進區
GDP總量位居福建省縣區第四位
福建省首批「教育強區」
2021年福建省城市發展「十優」區
生態保護與綜合開發全國樣本
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中國市容管理高品質城市
中國創新城市治理新典範
近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經驗獲全國十大社區發展治理創新案例、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優秀案例、全國政法智能化建設創新案例、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來源 廈門晚報 汪燕妮 郭文娟 陳瑜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