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碩果僅存、逾七十年歷史的大型木廠志記鎅木廠,因其馬草壟廠房位處新界東北發展區,地政總署上月已向木廠發出最後通牒,須於6月30日前遷走。志記現處於危急存亡之秋,因隨時有執達吏及相關人員前來清場。志記負責人王鴻權正盡最後努力尋求妥善解決方法,不希望珍貴木材送往堆填區,具歷史價值的鎅木「架生」 變成廢鐵,冀當局給予寬限期好好將之處理,他坦言: 「這是promise,不會令你哋(政府)咁難做,處理後我會自動消失。」
權叔成打卡對象。
不忍珍貴木材送堆填區志記鎅木廠早前(9日)在社交媒體發帖稱,因清拆在即,尚有大量木材,呼籲市民到鎅木廠購買,讓木材重生,發揮其社會價值,免成堆填區的負擔。因此近日到木廠人士大增,更成為打卡熱點。人稱權叔的負責人王鴻權,今年已73歲,他說去貨進展不錯,做到身心俱疲,但獲市民確認已感滿足。他希望當局能給兩年時間處理剩餘物資,「若兩年唔得,半年得唔得呢,唔好一刀切,deadline(死線)到咗就隨時清場」。
一臉疲態的權叔帶記者看萬呎廠房的珍貴物資,當中佔地最多的是千噸木材,這些木材,三分二是回收木(電燈杉及貨櫃碼頭剩餘木材),三分一是熱帶雨林木材。從這些木材組合,反映一段連繫香港發展的木廠興衰史。
王鴻權指千噸木材及機器需要多些時間處理。
志記於1948年由王鴻權父親王志創立,曾因發展經歷四度搬遷,終在1983年正式遷至上水古洞馬草壟現址,至今已近40年。鎅木廠是木材的加工場,將原木鎅成木料後,再運到建築地盤作建築或裝修材料,九七前地產市道暢旺,鎅木廠生意火爆,王鴻權仍記得當時古洞一帶有十多間鎅木廠。不過經過1997年的金融風暴後,建造業衰落,政府又基於環保原因收緊法例,嚴格限制進口、砍伐受保護熱帶雨林等樹木,加上來自北美洲已鎅好的入口木材價平貨足,本地木廠難以競爭,鎅木廠紛紛倒閉。志記其後轉型回收廢木,才得以繼續生存。
機器老而彌堅仍可「實戰」
權叔有八名兄弟姊妹,大部分投身木料行業。志記除了他這個總舵主,妹妹美嬌負責掌管帳目、文書和處理木碎,而排行第七的鴻強則負責對外事務,此外還請了一名工人。訪問當天,美嬌仍落力地處理木碎,還負責叫外賣,鴻強則在招呼前來參觀人士,沒有因木廠面臨清拆而怠惰。
王氏三兄妹(左起:鴻強、鴻權及美嬌)為木廠存亡爭取至最後一刻。 記者 鄭玉君攝
除了木材,權叔很緊張自己的搵食 「架生」,指它們很有歷史價值,是可以放進博物館的級數。甫入廠房,在高高的樓底見到一堆幾何形狀的鋼鐵,原來這是用來吊木的起重電排,已有百多年歷史,由太古船塢購入,它最大特色是用鍋釘來接合鋼鐵,是18至19世紀的鋼鐵接合技巧,當時的巴黎鐵塔已採用,香港的卜公碼頭上蓋也有用。另外兩部大型鋸木機器企頭鋸(Giant Saw)及皮帶鋸(Band Saw),分別有50多年及60多年歷史,前者可一次過將樹幹鎅成多件,效率比後者只可一件件地鎅高很多。它們年紀不小但仍運作暢順,權叔與弟鴻強及工人即席示範如何用皮帶鋸鎅出一塊南方松木板,只見機器運轉後,固定在機台的樹幹緩緩經過筆直的鋸刀,大約兩三分鐘鎅出一塊長板,權叔說它可用來做長枱,或一分為二成咖啡枱,總好過掉去堆填區。
約兩個成人身高的企頭鋸歷史逾半世紀。
提多個方案均無功而還志記於2016年起每月舉辦一次木工班,向年輕人灌輸樹木知識,以及中國人的榫卯木工技藝,同時教授如何用鎚仔揼釘、握鋸鎅木、用砂紙磨木,製作不同的家具及木製藝術品。權叔說,這是一種教化,除可令青年增加樹木知識外,亦認同木廠,以及香港的歷史文化。他對志記在這方面的付出感到自豪,而從前對香港建設的貢獻亦值得世人重視。
運用皮帶鋸鎅出南方松木板。
地政總署早前表示,2019年11月底已去信木廠指遷出限期約為去年下半年,後來酌情將遷出限期延至今年6月底。換言之認為已給予足夠時間讓木廠安排搬遷。權叔說,他在接到收地通知後並非坐以待斃,曾透過各方人士提出解決方案,如保留原址活化成木材博物館、以地換地遷至同區展能運動村旁荒地,或將木廠納入二期發展內,兩年後搬走,但全部不是被否決就是沒有下文。此外,亦嘗試尋找其他地方搬遷,但租金報價很高,並不能負擔。
木廠外望是已夷平建築物的地盤。
冀可將器材搬到Y‧PARK
到現在這一刻,他最希望當局給予寬限時間處理木材,若不能久留原址,可將器材與木材全部搬到環保署位於屯門的園林廢物回收中心Y‧PARK[林‧區],他說兩年前Y‧PARK曾提出可加入木廠元素,但當時木廠受到附近居民、學校及團體重視和關心,未有作出回應。環境及生態局早前曾表示可將需要處理的木材運往轄下的Y‧PARK[林‧區],以妥善處理並盡可能循環再造,轉廢為材。不過權叔指他們並非很專業,只是純粹將木材變成纖維肥填料或鎅成方板,因此他希望可與Y‧PARK一同處理剩餘木材,將它們升級再造,這才是對樹木最好的應對方式。(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