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肇慶的生態文明

肇慶的生態文明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2022-07-05 16:13:43 來源:香港商報網

    陳美華

    在鮮花盛開的五月,我隨着「第十三屆品鑑嶺南——中國著名作家廣東採風團」來到了闊別已久的肇慶。

    肇慶七星岩、鼎湖山,小時候對於在廣州出生長大的我來說,是一個遙遠美麗的存在。聽說那兒有桂林一樣秀麗的山水和迷人的岩洞,有好吃的肇慶裹蒸粽,很是令人神往。在我十來歲時,終於跟着母親來到了肇慶。那時候時光很慢,交通不便,來一次不容易,坐著「哐當哐當」作響的公交車費時大半天才能到,有「跋山涉水」的感覺。印象中,除了記得肇慶的山很青、水很美,其他的,早已隨着時光的流逝而模糊在歲月的洇漫中了……

    如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廣州與肇慶之間還有高鐵,幾十分鐘就到了,這真是從前不可想像的。這次到肇慶,在肇慶人的熱情帶領下,我們走訪了德慶貢柑生態種植基地、賀江第一灣、七星岩、鼎湖山,參觀了端硯博物館,對肇慶市在打造綠色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方面所作的努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肇慶,古稱端州。據史料記載,此地在秦朝、漢朝及南北朝時期分別隸屬南海郡、蒼梧郡、高要郡,隋朝才始設「端州」,後改信安郡;唐代廢郡置州,復稱端州,後又改高要郡;宋朝復改端州,直到宋徽宗時代,因端州是他的封地,他最終當上皇帝,認為此地是他的肇發之地,故改稱「肇慶」,取「吉慶肇始,喜慶連年」之意,並一直沿用至今。

    經過這「繞口令」般的歷史沿革,端州終於以肇慶之名矗立於世。沒想到一個擅長於「風花雪月」、首創「瘦金體」書法而聞名於世的皇帝,倒是與此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與肇慶有關的宋代名人還有一位,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包拯。公元1040年,包拯從天長縣知縣升遷為殿中丞,到端州任知州,達三年之久。在任期間,他治理水患,清理改造瀝湖(今星湖),開墾荒田,發展生產,將中原農耕文化在嶺南逐步推廣開來。更值得稱道的是,當時端州瘴癧橫行,經年難絕,包公經過調查,得知疾病流行是因為生活飲用水源的不潔造成的,故發動民眾在州內民戶聚地方挖掘了七口井,井水清澈甘冽,解決了端州民眾飲用水的清潔問題。長期受瘟瘴困擾的端州摘下了疫區的帽子,恢復了遠近的物資和人員交流,提振了民眾的精氣神,生產的發展也迅猛加速……包公為端州做了很多的好事,離任卻「不攜一硯歸」——這就說到了包公與端硯不得不說的故事了。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早在唐代,端硯便以其溫潤、細膩、留墨不干、書寫流暢等特點聞名於世。到了宋代,端硯成為朝廷欽定的貢品,權臣貴胄、文人騷客都以擁有幾方端硯為榮。包公到任後翻閱卷宗,發現以往上貢的端硯遠遠超出了應有的數目。原來是以前的知州為了討好朝中各級權貴,無償徵收比上貢數目多幾十倍的端硯,弄得靠開採硯石謀生的硯工們怨聲載道。包公一錘定音,確定按朝廷的規定,每年的上貢數目為八塊,絕不多徵收一塊。端州百姓感念包公所做的一切,在他卸任離開端州時,在他隨從的行李中悄悄塞了一塊端硯。包公的船行至西江羚羊峽,忽然狂風大作暴雨交加,船不能行。包公命隨從檢查行囊,發現了這塊百姓所贈的精美端硯,但他持身正直,二話不說將端硯擲入西江,江面即刻風平浪靜,從擲硯的地方還慢慢升起了一片綠洲,就是今人所稱的「硯洲」。

    九百多年過去了,如今的肇慶人,依然感念包公為古端州百姓所做的一切。包公祠記載著他的政績,民間流傳著他的故事,他成為肇慶一筆豐厚的人文財富。就如蘇軾在惠州治理豐湖(今西湖)、在海南儋州興學、教化黎民,韓愈在潮州治理韓江、興教辦學,劉禹錫在連州勵精圖治、推動粵北經濟發展一樣,他們以一己之力,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當地留下了千年不滅的精神財富。

    在參觀德慶貢柑出口示範基地時,我們都被園主介紹的生態種植理念吸引住了。他們採用綠色、有機種植法,不施化肥、不打殺蟲藥,用植物相剋的原理在果樹下種植蟲子不喜歡的植物來防蟲;採摘貢柑前,先抽樣檢查,達到各項指標才大批量採摘,真正做到好吃、健康。同行的作家朋友饒有興致地與我討論起來:何謂生態?我說,這就是生態啊!讓果樹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他說,生態應該包含有人文的內容在內。我思考了一下,說,你說的也對,但這已經上升到「生態文明」的高度上了。生態文明,應該是後工業文明時代產生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講究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一種社會形態,這自然包含了人類高度自覺的人文追求,並將這種追求貫穿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在這次採風活動中,我們既看到七星岩的星湖濕地以良好的自然生態吸引了丹頂鶴、火烈鳥等160多種鳥類棲息繁殖,也看到持續千年刻有歷代名人詩題的摩崖石刻群,盡顯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既看到賀江碧道畫廊水清如藍風景如畫,也看到曾經的兩廣總督府、宋代城牆雖歷盡滄桑仍保存完整煥發光彩……當我們在端硯博物館,用手細細觸摸那嫩滑細膩的硯心、那巧奪天工的雕刻,仿佛重溫了端硯問世後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耳邊似聽到歷代文人對端硯的詩詞吟詠,眼前似看到包公在西江船上「擲硯成洲」……肇慶的生態文明,就是由這些方方面面來構成的,它們具象而不空洞,以堅實的經濟為基礎,處處彰顯了肇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蘊。

    遙想徽宗當年,這位擅長藝術而不擅治國理政的皇帝,以他秀麗奇崛的瘦金體書法御筆寫下「肇慶府」三字時,可曾想到近千年之後,今日之肇慶早已經不是當年的肇慶,她完成了華麗轉身,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硯都」,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景區遍布、綠色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嶺南名城了……當浮一大白乎?

    2022.6.3完稿於端午

責任編輯:實習生怡婷 肇慶的生態文明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