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根據情報在上月底於葵涌海關大樓驗貨場檢獲約220公斤俗稱「K仔」的氯胺酮,總值約1.25億元,經調查後拘捕一名涉案女子,今次是海關近10年破獲的最大宗海路販運氯胺酮案件。海關相信在疫情期間毒販以海路運毒,並在未有買家下先出貨,途中才尋找買家,藉以減低被偵緝風險。
海關毒品調查科高級監督李錦榮表示,在7月初與外國執法機構交換情報,指巴基斯坦將會有毒品從海路運到本港,遂展開風險評估,至7月30日,葵涌海關大樓驗貨場港口及海域科港口管制課人員搜查一個從巴基斯坦海運到港的20呎貨櫃,報稱是運載紡織綿線,調查後發覺收貨人並無貨物的進出口紀錄,人員用流動X光車檢查,發現貨櫃深處底部影像不一,當御下大部分貨物發現有15包貨物包裝與其他外觀不同,再檢驗發現共有6包綿線品質差劣,當中軸心有一個圓形容器,內藏晶體狀物體,經毒品測試後相信是氯胺酮毒品,共重220公斤,總值1.25億元。
案件交由海關毒品調查科跟進,發現收貨公司是一間成衣製造公司,但提貨則是另一間公司,但該公司並不存在,電話號碼亦是假號碼,此外寄貨的巴基斯坦公司同樣並不存在,相信毒販以正常運作的公司作掩飾。而根據情報,在疫情期間外地生產毒品的地區不會儲存大量毒品,擔心被執法人員偵破,遂以海路形式運送,通常將大批毒品送出國後,在海運1至2個月的時間內盡快尋找買家,其後再將改變目的地。
毒品調查科人員不動聲色,任由涉案貨櫃存在在碼頭,至8月30日認為時機成熟展開行動,拘捕一名35歲女子,她為收貨公司的負責人,現時已獲准保釋外出。
李錦榮指,毒販在疫情期間以「走馬燈」方式以海路運送毒品,在未找到買家前已先出貨,藉以分散風險,因而在近兩年破獲多宗大型毒品案。在2020年5月搗破以飛機引掣運毒案,檢獲217公斤可卡因;在同年10月以水泥運載500公斤冰毒。而在本年2月則以匙子運送8公斤可卡因,至7月則以即食米粉作掩飾偷運61公斤海洛英。
李錦榮指出,在疫情前的2019年,海關全年檢獲2噸毒品,至2020年疫情開始後,在上半年已檢獲1.6噸,下半年則有1.8噸,至本年首8個月,已達2.6噸,情況持續上升。(記者 區天海)
案中收藏毒品的綿線。
檢獲的氯胺酮毒品。
綿線中影像與其他貨物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