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余生何為?立足現實,活好當下

余生何為?立足現實,活好當下

責任編輯:蔣璐 2021-04-24 08:10:34 來源:

 前幾天去書店轉悠,發現一本書叫《余生》,寫後半生所經歷的故事。於是順勢就想到了「余生何為」這幾個字,退休了,人生進入了下半場,想干點什麼,能干點什麼呢?

 說實話,我對退休後的生活是沒有多少思想準備的,其原因有二:一是我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退休的年齡,還沒來得及去思想準備;二是我覺得自己是個文科生,而且是做書的,退休後即使不看稿子還以看書寫作,這與退不退關係不大。事實上,在退休的前一年我就開始着手整理我的散文書稿了,退休手續還沒辦完,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三情集》便先行面世了。

 書出來後,很多人讀了覺得有點意思,便鼓勵我繼續寫繼續出,於是我就又陸陸續續寫了一些。有的在報刊上發表,有的被網媒採用,特別《鄉愁,抹不掉的記憶》因為寫了六七十年代的林東,引起了許多當年在林東生活過的人的共鳴。一些讀者想方設法地找到我,希望再擴充些內容,最好出本小冊子以便收藏。於是我便將此當成了一項任務,從舊資料上搜了幾幅林東老照片,連同其他回憶性短文編匯在一起,以篇名做書名,湊成了第二本散文集《鄉愁,抹不掉的記憶》,於2020年仲夏出版了。

 這兩本小書,都是同一體裁--敘事散文,我喜歡通過回憶往事抒發情感盤點人生。可能是工作時三段式的文章寫得太多,所以特別向往輕鬆隨意的文筆,總想把自己的小文寫得幽默再幽默,好玩兒再好玩兒,然而知易行難,做起來並不容易。

 第二本散文集,我和出版社配合,採取了網上銷售方式,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不到半年時間,所印圖書銷售了一大半。不但許多網站轉載了書中選篇,人民日報、鳳凰新聞、搜狐等門戶網站還刊發了由香港著名媒體人Simon寫的《鄉愁是首動情的歌--評王傑先生的散文集〈鄉愁,抹不掉的記憶〉》書評,這使我寫作的信心更加爆棚。我現在正在撰寫第三本散文集,而且已經積攢了十多萬字。

 退休了做什麼?其實各人有各人的情況,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各人也有各人的安排。我的老同學退休後,有的去照顧父母,有的給兒女带孩子,有的到社會兼職發揮余熱,當然也有的唱歌跳舞游山玩水。六十出頭的年紀,說老不老,說小不小,回頭看,該經歷的大都已經歷,余生如何度過確是個與己攸關的重大課題。

 看到上面這幅網上照片,我就想到了過去印象中的老年人。以前六十歲的人都叫花甲老人,小時候叫他們爺爺奶奶,長大了叫他們叔叔阿姨,沒想到轉眼就成了自己。前些天到樓下籃球場附近轉悠,發現幾個小青年在分伙打半籃,正好缺個人,於是我便自告奮勇參加。沒曾想才打了十幾分鐘上了幾個三步籃,晚上睡覺時關節就疼得不行,才知道自己真的好漢不比當年了。這老胳膊老腿,活動大了不行,不活動也同樣不行。一天,突然肩膀疼胳膊抬不起來了,去醫院看說是得了「五十肩」,這肩膀還必須得活動,否則「五十肩」便不請自來。六十歲得「五十肩」,想想又好生竊喜,說明俺的衰老也推遲了十年。

 退休了盼同學聚會,卻也怕同學聚會,因為已有人開始「掉隊」。小學同班同學已有五六人過早離去,中學同學掉隊的三人,算是少的,大學兩班同學七十多也已走了四五人。這些「掉隊」的同學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提到他們的名字便能想起許多與他們有關的故事,讓人感歎又悲哀。

 然而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也無法抗拒,用倪萍姥姥的話說「太陽終會落山的」。對我們這代人而言,最擔心的是如何度過生活不能自理的晚年。人們常說,我們這代人有可能是對父母孝順的最後一代,也是老了最無可奈何的一代。因為我們從艱苦時代長大,最懂得父母的艱辛,所以我們對父母最孝順;同時我們又是「享受」獨生子女政策的第一代父母,等我們老了,一對夫妻要照顧兩對老人,常言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即使子女有孝心,恐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我《品讀〈資治通鑒〉》的作者盛啟海先生,2006年給他出書的時候還不到六十歲,去年我在老家陪伴老母親的時候突然接到他的電話,問我他樣書的事。我問他現在情況,他說他和老伴正在養老院呢。我詫異,在我印象中他身體健碩,怎麼會去養老院?他說他們老倆口一晃都七十多歲了,兒子在國外,他們幾年前就申請了政府養老院,終於排到了,於是賣了房子便搬了進去--早晚也是這麼事兒!我一想可不是,於是向他打聽養老院的情況,並說回去一定到現場看看。沒成想,我倆的對話被我老母親聽到了,老母親叮囑我千萬不能去什麼養老院,那地方見錢眼開,弄不好會受虐待,還是指望兒子的好,自己親生的,啥時候也比外人強。老母親顯然是受了新聞報道的觸動,現在很多養老院的確問題多多。我跟老母親說,我只是說著玩呢,但等我們老了肯定沒有您這樣幸福,六個兒女輪流照顧,我們最後怎麼樣只有天知道了!

 同學和朋友在一起也經常會談到今後的養老問題,大家都是一個獨生子,心明鏡似的將來肯定指不上,那怎麼辦?有人推薦結伴式養老,有人介紹游走式養老,說來說去,更多人最後還是把目光投到了養老院,更有人言之極端,說到實在不行的那一天就實行安樂死,省得給子女添麻煩,說得淒慘悲壯。且不說國家法律允不允許安樂死,就是允許,好死不如賴活著,真到那時候人也許就不會那麼想了!

 我奇怪,在國外流行的「以房養老」方式,為何在我們國家沒有實行?我們這代人子女不多,但大都有一兩處房產,我們的金融機構完全可以將符合條件的老人房產做抵押,讓人們有能力對養老機構做更多選擇,甚至享受更理想的養老照顧。這本是件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卻遲遲未見實行。我也諮詢過做金融的朋友,他們大多支支吾吾沒有一個滿意回答。我猜想因為「以房養老」是一項相對長期的投資,且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金融保險機構不願意承擔莫測的風險,而國營機構負責人又大多只注重現實收入而輕視長遠效益,所以即使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也鮮有興趣問津。是否是我理解的這樣,不得而知。如果是,我覺得政府應該把這件事承擔下來,給出扶持政策,讓國營金融保險機構率先履行職責,带動民營機構一起發展,或許成為解決當下養老事業發展緩慢的助推劑。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從六十歲算起,按全國平均壽命,余生還有一二十年,壽者二三十年,而且按趨勢說肯定是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如何度過余生確不是說說笑笑那麼簡單。除了解決衣食無憂之外,首先是要找樂趣、找愛好,盡量去做一些有樂趣的事,意義大小先不說。比如我的同學,有的半路出家學攝影,挎台相機滿世界當「單反大叔」,拍出來的照片不斷獲獎,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退休後的生活覺得有滋有味,甚至比上班的時候還有意思。有的同學退休了喜弄篆刻,來者不拒,有求必應,夸他兩句便能美上半天。有的喜歡釣魚,設備一應俱全,像模像樣,旁邊還有戴涼帽的老伴端茶遞水、打情罵俏,恍如當年河邊的保爾和冬尼婭,內心甜蜜得不要不要的。等等。時光就這樣悄悄地流逝,在不知不覺間便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了。

 退休了,開啟了人生下半場。有所準備是必要的,但也不必杞人憂天,總去想最後一天怎麼辦。立足現實,活好當下,有所為有所不為,最後一定是車到山前必有路!(作者王傑,資深出版人,深圳報業集團編審)

責任編輯:蔣璐 余生何為?立足現實,活好當下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