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雲「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是人與生俱來,慈悲、憐憫和同情他人的本然情感。比如,有人看到一個年幼無知的孩童即將掉落井裏,必然會產生驚恐、擔憂、悲憫、同情的心理。哪怕這個人只是一個路人,跟孩子或孩子的父母素不相識,也會不知不覺地生出惻隱之心來。
惻隱之心是人性本善的有力證明。人之所以為天下貴,就因為人見到弱者有難而內心會隱約升起惻隱的慈悲心、憐憫心、同情心。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列舉了十種積善之方: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捨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在「愛惜物命」條目中,了凡先生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
晉國卿大夫趙盾,到首陽山打獵,看到一個人暈倒,心生惻隱之心,將他救了起來。此人名叫靈輒,已經三天沒有吃過東西。趙盾給他食物,靈輒只吃了一半,還留下了一半。
趙盾問為什麽?靈輒說:「我在外務工三年,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健在。這裏離我家已經很近,我想把剩下的食物帶回給我的母親。」
趙盾為他的孝心感動,讓靈輒把食物吃完,另外送給他一籃飯和肉,讓他帶回家。
後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武士,晉靈公設宴伏下甲兵要殺趙盾,靈輒便倒戈相向,保護趙盾,使趙盾得以脫險。趙盾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趙盾再問他的姓名和居所,他不告而退。
趙盾遇人暈倒,動了惻隱之心,雖然只是一念之仁,卻不僅救了靈輒的性命,也救了自己的性命。
五代時期著名宰相馮道曾寫過一首詩《天道》:「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人人都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是善良的起點,是仁愛的開端。《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善念剛起,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惡念剛生,禍雖未至,福已遠去。人的惻隱之心,雖然只是帶起了一個善的念頭,便已經決定了人未來的吉凶禍福。
曾經有位紙商僱船到外地經商,臨行前祭拜關帝,佔得《關帝靈籤》第八十六籤:「一般行貨好招邀,積少成多自富饒。常把他人比自己,管須日後勝今朝。」
船行半途,遇到大風,浪大灘險,船主操作不當,把船撞壞了,紙張大半沉沒水中。紙商遭受了嚴重損失,船主願意把破船賣掉賠償,紙商看到船主生活也很艱難,心生不忍,於是動了惻隱之心,沒有向船主要求任何賠償,就讓船主回去了。
紙商把紙張打撈上岸,運到目的地。當時該地區的紙張價格很低,紙商的濕紙更難脫手。等紙商把濕紙曬乾,當地的紙已經缺貨。人們紛紛向他購買,出價比平常高出三倍。紙商由此大賺了一筆。這就是一念之善獲得的福報。
《關帝覺世真經》雲:「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雖不見,神已早聞,加福增壽,添子益孫,災消病減,禍患不侵,人物咸寧,吉星照臨。」
所謂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惻隱之心是人與生俱來,培育善心善念的優良原種,人有慈悲、憐憫、同情的惻隱之心,將這類惻隱之心擴而充之,推己及人,就能樂行善事,樂善好施,憫孤憐貧,行善積德,彰顯仁德。
《中庸》雲:「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惻隱之心是人內心情感深處,最誠實、不做作的善良本性,人只有充分發揮出人的慈悲、憐憫、同情等惻隱之心的善良本性,才能真正的廣施仁愛,成人達己,跟他人,跟社會,跟天地萬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實現天、地、人和的完美統一,實現人類美好世界的永續健康發展。(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