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下白泥村致力提升旅遊價值 荒廢魚塘已復產 光禿斜坡栽樹海

下白泥村致力提升旅遊價值 荒廢魚塘已復產 光禿斜坡栽樹海

責任編輯:董岳昕 2020-02-18 17:39:39 來源:香港商报
  新界西邊陲村落下白泥村正重拾往昔的養殖業,逾百萬呎荒廢魚塘地逾半已重新開塘,部分已投產,塘壆地亦已用來種植,村民期望未來漁獲及蔬菜可推出市場。而與魚塘地十分接近的新界西堆填區,部分廢物斜坡正進行修復工程,當局計劃栽種植物以美化環境。下白泥村已向負責美化的承辦商提出種植多色樹木,如冬天樹葉會轉紅的樹,希望令斜坡出現彩色樹海,成為市民的打卡熱點,增添該村的旅遊價值。
    
  日落美景迷人最吸客

下白泥村遠望,圖中 A 及 B 部分的堆填廢物斜 坡未來都會修復,A 區或可望年內栽種植物;圖前 方是復開的魚塘,塘壆已進行耕作。記者 鄭玉君攝

  元朗下白泥村最出名的景點非日落美景莫屬,在好天氣時的周末,位於鴨仔坑的沙泥灘滿是拍攝日落的遊人,近年另一景點屯門良田坳大峽谷,人們經大峽谷到下白泥,順道欣賞日落,也人潮如鯽。不過,下白泥村村代表鄭偉君表示,這些遊人都是過客居多,人潮並未為他們這條雜姓村帶來經濟效益。
 
  上世紀50至70年代初,白泥一帶(主要鄉村為上白泥及下白泥)是新界畜牧業及蔬菜業的重要供應地,但自70年代中不敵外來競爭沒落後,數十年來沒有任何發展。人口老化是僻壤鄉村的特徵。鄭偉君表示,村內有200多戶,人口比5年前減少,因為有些長者已過世,長住者少於100人,村內原本沒有青年人居住,但幸運地這幾年有人添丁,幾名「新村民」現在已幾歲大。自2011年接任村長後,鄭已抓破頭皮地想,如何令荒蕪家園再現生機。結論是應發揮下白泥的優勢,將它變成一條旅遊村。然而村落的致命傷是貼近新界西堆填區,只有約200米的距離,居民的居住環境差,遑論吸引旅客。
  
  堆填區展開修復工程
  
  記者早前在下白泥村採訪,在一間接近堆填區鐵皮屋內一塊膠板上,發現了數百隻吸入特殊粉末死亡的蒼蠅。由於蒼蠅實在太多,村民在吃飯時,須關閉窗戶開空調才能吃得安心。不過,這個情況於未來可望改善。1993年11月開始運作的新界西堆填區,預計操作年期約至2018/2019年,到現在仍然運作,但部分地方已進行復修工程。
  
  據環境保護署回覆本報的資料,現時新界西堆填區除了繼續接收廢物外,亦剛展開首階段的修復工程。鄰近下白泥村、大水坑對上的堆填廢物斜坡(主圖A部分),承辦商現正進行復修工程,鋪設黑色的防滲透墊層,以阻隔雨水滲透,減少滲濾污水的產生,在防滲透墊層鋪設完成後,承辦商會蓋上泥土並栽種植物,以美化環境。與這片廢物斜坡毗鄰的另一廢物斜坡(主圖B部分),覆蓋綠色的臨時墊層,用以臨時覆蓋堆填區表面泥土,以減少塵埃和氣味的產生以及因雨水滲透而產生的滲濾污水。
  
  建議栽不同顏色樹木
  
  鄭偉君表示,堆填區周邊村落代表每隔3個月與政府及承辦商開會,最近期的會議約半個月前召開,他向當局提出成立堆填區綠化監察委員會,「已向他們反映,希望種植紅樹,即秋冬時樹葉會轉紅的樹,種多些不同顏色的樹,美化好斜坡,讓市民可以打卡,同時綠化後,蒼蠅會減少」。他這個建議並不是憑空而生,之前曾到澳洲塔斯曼尼亞取經,對當地的七彩鬱金香園印象深刻。
 

圖為塔斯曼尼亞鬱金香園,鄭偉君指堆填區廢物 斜坡復修若能栽種這樣多色的植物,定可吸引遊人。  

  在大水坑旁的一個魚塘地,現時正在挖塘,塘主是外來投資者,將會養殖龍躉。鄭說,大水坑旁有很多魚塘地,面積達102萬方呎,70年代前這地方是碼頭,之後才變成魚塘,後來亦已荒廢。魚塘地主屬廈村鄉,大約7年前,有人承租5個塘養南美白對蝦,鄭與村民及其他村人士,在兩年前也租了3個塘養白對蝦、羅氏蝦、淡水魚(烏頭、鯇魚、魚、大頭魚),未來亦會再闢兩個塘養淡水白鱔及蟹。塘壆則由村民來耕種。若廢物斜坡栽種了多色樹種,加上大片魚塘及耕作地,儼然一幅美麗風景照,在香港其他地方也不易找到。
  
  塘養白對蝦發展不錯
  
  租了5個塘養南美白對蝦的朱松旺說,自己很喜歡釣魚,但發覺用來做魚餌的白對蝦很貴,萌生飼養的念頭,7年前向廈村鄉鄧族租了祖堂地,初初養時蝕本,因為淡水養蝦要引入適度鹹水,但海灣鹹水受堆填區污染,死了不少蝦。後來回內地取經,購入過濾缸及測試儀器,不時監察,終搞掂水質,近年已收支平衡,有得賺,發展是不錯的,不過現在時勢不好,出蝦量減少了一些。
 
  
  古蹟白泥碉堡水浸待改善
  
  下白泥村發展旅遊的大計還包括活化荒廢的教堂及小學,不過嘗試多年仍沒什麼進展。位於稔灣路的教堂屬於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生命堂,最少有50、60年歷史,曾作村校及教會用途,於70年代停用。鄭偉君說,8、9年前已要求信義會將之重建成可舉行結婚典禮場地,對方亦表示贊成,但談了多年,都不聞樓梯響。荒廢多年的小學「下白坭村公立學校」也是位於稔灣路,當年招收小一至小四學生,鄭也曾就讀,90年代停辦。早幾年曾申請作教育用途,惟不獲政府批准。
 
  法定古蹟白泥碉堡,是香港唯一尚存、與辛 亥革命歷史有關的歷史建築,歷史逾百年,惟遊人稀疏。
  
  鴨仔坑泥灘被大米草入侵
  
  另外村內的法定古蹟白泥碉堡兩年多前已進行復修及加固工程,惟效果未如理想,革命後人趙氏(祖上趙錦華曾參與辛亥革命)在碉堡未成為古蹟前一直管理,當修葺完成後亦有參與看守及清理等工作。趙氏後人趙炳根表示,復修後的碉堡地台低了,下較多雨時,附近的黃果坑的水就湧進來,前年已有3次水浸,去年亦有2次,去到小腿般深。他又指碉堡人流不多,內裏亦無展品。當年趙家遷出時曾要求將趙錦華革命的貢獻在碉堡展示,惟至今未有實現。
 
趙炳根指出,水浸已令碉堡留下水漬。  
    鄭偉君身處的鴨仔坑落日徑,不少地方被大米草侵佔
  村內最著名景點鴨仔坑泥灘觀日落,近年亦面臨危機。鄭偉君指外來入侵物種大米草生長迅速,侵佔不少泥灘地,令景致受損,目前村落正在該地建設落日徑,重點工作是清理大米草,村民、義工等會逐步清理,收復「濕」地。(香港商報記者鄭玉君)
責任編輯:董岳昕 下白泥村致力提升旅遊價值 荒廢魚塘已復產 光禿斜坡栽樹海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