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流浮山蠔業冀復昔日豪情 研提升蠔苗質量 倡政府發牌管理

流浮山蠔業冀復昔日豪情 研提升蠔苗質量 倡政府發牌管理

責任編輯:郭玉桔 2020-01-20 09:55:35 來源:香港商报

  小艇出后海灣視察,深圳灣大橋一帶遍布蠔排。 記者 鄭玉君攝

   流浮山養蠔業雖已過高峰期,但當地蠔民近年積極闢出新天地,包括引入抗鹹度高可減低死亡率的蠔苗、可提高質量的人工孵化苗,並要求管理好后海灣。業內人士指,后海灣蠔排現時已超過1.1萬個,水體資源早已容納不到,長出的蠔不夠肥美,希望政府做好發牌制度,以及劃定養殖區,亦希望政府扶持業界,冀望有一天流浮山蠔是一個品牌,回到上世紀70及80年代時的肥美,可以曬到高質的金蠔、蠔豉。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蠔排逾1.1萬個迫爆后海灣

  粵港水產科技養殖協會主席陳偉強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現時養蠔主要以蠔排作業,小部分為傳統的泥面作業,戶數合共約200戶。其協會會員擁蠔排1780個,其他3個蠔會約2000個,但這3000多個蠔排只佔后海灣(沙橋至下白泥)一部分,實質這海域蠔排逾1.1萬個,八成都是內地蠔民過境作業,「10年前還是三七之比,現在已升至本地兩成,內地佔八成」。蠔排是上世紀80年代產物,由於它是釣養法,不像傳統泥面作業要將蠔柱插入泥灘,蠔的培育慳了幾年時間,加上內地對蠔的需求日增,蠔排10多年前開始膨脹,數目增加之餘,海域面積沒有變,后海灣發展早已飽和,水體資源不足以應付,即內裏的微生物不夠分,養出的蠔不肥,陳偉強直指這情況是侵佔本土蠔民發展。另一方面,過多的蠔排阻塞了航道,海上垃圾容易與蠔排碰撞產生危險。

  水體微生物養分不夠分配

 

  記者跟隨粵港水產科技養殖協會人員出后海灣視察蠔排情況,右二為主席陳偉強。

  記者跟隨協會乘坐小型快艇出后海灣視察,在深圳灣大橋兩旁,遍布蠔排。蠔排最多三個一組,以繩纜連繫,蠔民會以位置及將蠔排塗上顏色作辨認。想是蠔排太多之故,有會員一時之間未能找出某個蠔排。航行期間,看到有疑似內地人乘坐漁船到蠔排作業。陳偉強對這些情況感到無可奈何,「本土蠔民年紀大(平均60多歲),要聘用內地員工幫手,但有些人卻是非法過境養殖,政府部門又執法不嚴」。他指出,這種運作問題須由政府解決,要設立發牌制度及養殖區,令內地蠔民不輕易投放蠔排。

  海裏資源僧多粥少,還常常被懷疑水質有問題,陳偉強指大家不太理解深圳灣(后海灣)水流情況,近流浮山一帶位處海中線,從龍鼓水道那邊進來的鹹流比較乾淨,當水退時,生物污染物隨水流流向深圳,所以他們那邊水質污染度較高。而后海灣一帶地方的豬場已關閉得七七八八,只剩一間,雞場更是絕。他說,水體污染物如重金屬的水銀、鎘已減少,又如人的生活廢水產生的沙門氏菌、金葡萄球菌、霍亂菌等合乎標準。他指,若蠔有問題,食環署早就會跟進。

  引入內地天然蠔苗保質量

 

  蠔民曾耿彬使勁將釣養的蠔從海水中拿出,他說愈重愈好,顯示蠔隻養得較肥。

  蠔不肥又較易死亡,是不少蠔民面對的問題。47歲的曾耿彬是現時蠔排養殖較年輕一輩,他出身養蠔世家,雖然小時有幫家裏忙開蠔殼,但極不喜歡,中學畢業後就往外打工,至2005年,得知用蠔排養蠔不似舊式的泥灘作業,不須花太長時間打理,沒那麼困身,而所得又不錯,於是全身投入,現在已有50個蠔排。但養蠔是聽天由命的行業,他說:「初期利潤幾好,因為少人做,後來愈來愈多,貨櫃碼頭又攔了一半淡水,淡水入不到來,水太鹹,這幾年最差,死了不少蠔。」而以往的大型颱風如「杜鵑」、「鸚鵡」,將大量蠔排五馬分屍,令蠔民損失慘重。前年的颱風「山竹」,幸吹不正,才避過一劫。事實上,在星羅棋布的竹製蠔排之間,記者發現了新型蠔排,原來是有環保組織正在測試其效用。

  曾耿彬的遭遇其實在蠔民間很普遍。為令養出的蠔保持質量,以及減低蠔隻的死亡率,這個古老行業已朝發展新技術方向走。陳偉強說,流浮山蠔民主要用內地天然蠔苗,這些蠔苗長至手指甲般大,就拿去內地如中山、珠海等地寄養至10公分大,整個過程約兩年,之後拿回后海灣養殖半年至9個月,到約20公分大就可開殼出售。

  有新型蠔排正在測試其效用,暫未釣養蠔隻。

  研抗鹹雜交蠔減低死亡率

  而近年開始用人工孵化苗,「這是內地山東、福建、汕尾、湛江、台山等地近年發展的新技術,好處是快,蠔的品種可控制,如人工白蠔裏不會混有赤蠔,保持質量之餘,長遠可減低成本」。今年有協會成員在蠔排試養,目前生長不錯。但他指要在租金昂貴的香港地設立孵化基地不是易事,還有人工、水、電等問題要考慮。他又表示,正探討如何改良蠔的品種,提高其抗鹹能力,「內地福建、山東等地正研究將鹹水蠔及淡水蠔透過基因改造,變成抗鹹能力高一些的雜交蠔,這樣有助減低蠔的死亡率」。他指,有會員正在蠔排培育這種蠔苗,若有成效,未來或可將蠔排養殖區移往污染較少的深水區如沙頭角、西貢或內地其他地方。談到政府如何扶持業界,他指2014年成立的「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申請門檻高,期望政府可以降低。

  漁護署覆稱關注經營生態

 

  有蠔民正在培育抗鹹度高的蠔苗,蠔苗依附在麻繩上,已生長至尾指般大。

  對於有養蠔從業員要求發蠔牌監管養殖,漁農自然護理署回覆本報時指,政府現時未有發牌規管后海灣蠔養殖的計劃,但強調該署一直關注本地蠔業的狀況,並為業界提供合適的技術支援。如2014年成立為數5億元的「漁業持續發展基金」,這基金於2017年批出一項有關淨化蠔及產品開發項目,資助項目利用淨化過程和監控計劃,改良本地蠔的食用安全及品質,以建立本地蠔品牌、開拓銷售網絡。基金目前亦已收到一個發展蠔苗培育項目的申請,有關申請正在處理中。漁護署發言人又指,環保署現時並沒有直接在流浮山養蠔區內進行常規的水質監測,但在養蠔區附近的后海灣一帶水域內則設有水質監測站,以監測后海灣內整體的水質狀況。監測數據顯示后海灣一帶的水質不會對海產養殖構成不良影響。

  海事處發言人表示,該處人員每日在香港不同水域(包括后海灣)巡邏,以維護海上交通及船隻航行安全。在過去3年(2017年至2019年),該處未有收到后海灣水域有蠔排影響航行安全的投訴或意外報告。

責任編輯:郭玉桔 流浮山蠔業冀復昔日豪情 研提升蠔苗質量 倡政府發牌管理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