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多組作品糅合歷史文化 鹽田梓藝術節 遊島新體驗

多組作品糅合歷史文化 鹽田梓藝術節 遊島新體驗

責任編輯:郭玉桔 2019-12-09 09:28:43 來源:香港商报

  左起:藝術家吳文正、龔翊豪、黃德明、何文聰、許嘉雄、周韻琴(旅遊事務助理專員)、安泰、黃卓健及姜立如於西貢紀念公園 「竹教堂」 作品前合影留念。 記者 周駿攝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駿報道:西貢客家民居小島鹽田梓再次掀起文化波瀾,繼2016年「山水·相逢環島藝術遊」之後,11月底開始舉辦為期3年的鹽田梓藝術節,以「天、地、人」三個主題貫穿,活動由旅遊事務署主辦,耗資2400萬元。首年的藝術節於11月30日開幕,以「天」為主題,活動雲集一批活躍於香港社會、藝術領域的藝術家及院校生,他們將該島的文化、宗教、古蹟及綠色集於創作之中,包括西貢市紀念公園搭建《竹教堂》,展現教堂修復後的壯麗,而《流波·行雲》是將遭受「山竹」吹倒的大樹雕塑成木製擺設,以島產鹽為題材的《鹽·光折射》、《鹽光之所》及講述客家嫁娶風情的《鹽田梓·鄉情》玻璃畫等17組作品令參觀者遊覽之餘可親近藝術。策展方稱,是次重在該島深度遊的心靈感受。該島村長則指,仍然希望保持島上寧靜生活。

  以「天」為主題寓意深遠

  西貢小島鹽田梓有近300年村史,然而,1879年隨着天主教聖人聖福若瑟落島佈道,宗教文化成為客家村民生活的一部分。11月30日,在西貢紀念公園開幕的「鹽田梓藝術節2019」,以「天」為主題。舉辦方稱,「天」象徵許多意義,包括天主教、天際線、藍天、天人合一、天道等。當日,於公園搭建一座白色藝術建築「竹教堂」,由擅長醒獅紮作的許嘉雄師傅製作。他介紹,首次以竹材紮作教堂,搭建難度大,主要是建築有高度(數米高),因展期有一個月,考慮到牢固和安全,故此在竹材中加入鐵纖,裝飾上採用彩色菱形膠片,靈感源於小時候看到的教堂彩窗,希望能反映小島文化。

  黃智祖(中)及陳忠賢(右)參觀藝術作品《鹽田梓》,並聽取安泰介紹微型藝術創作過程和內容。

  公園另一展品是微型藝術手作者安泰的《鹽田梓》,亦是教堂聖體出遊儀式主題。他說,創作時期聽村民講述教堂前樹上曾有一口鐘,惟鐘被盜,是次通過微型藝術再現樹上掛鐘;另一個故事是該島教堂建築融合東西方文化特徵,建築除了保留東門正門出入外,亦尊重中國建築文化特點,於教堂南面開起一個門,男村民走東門,女村民行南門,故此,在作品中均有再現。而在選擇作品物料時,採集島上泥土和樹葉。作品展期與「竹教堂」一樣至本月底。

  碼頭風鈴演繹教堂鐘聲

  參觀者踏上碼頭,首先看到碼頭護欄旁用幾十個彩色風鈴組合成山形的《 歸家》作品。

  鹽田梓小島作為是次活動主場地,作品展期較長,參觀者踏上碼頭,除了一眼望到山丘上的天主堂,還看到碼頭護欄旁用幾十個彩色風鈴組合成山形風鈴作品《歸家》,由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學生創作,靈感源於教堂鐘聲,通過創作演繹昔日聖若瑟小堂的鐘聲,呼喚四散的居民到教堂,希望予人一種歸家的感覺。

  龔翊豪創作的《成聖之牆》,選址天主教聖人聖福若瑟故居廢墟。

  中大建築系畢業的龔翊豪的創作《成聖之牆》亦以宗教為題材,選址於天主教聖人聖福若瑟故居廢墟旁。他稱,這幅不鏽鋼物料製作的「牆」記錄這條村出世的陳姓教父,修女姓氏,而「牆」背面記載服務西貢區教父,修女名字,另外,牆背面下方設計了一列不鏽鋼長椅,靈感源於教堂中祈禱的木長椅。

  「山竹」塌樹變身藝術品

  港大建築系及中大藝術系畢業的黃卓健創作的《流波·行雲》立於村頭,他表示,聽村民講述客家漁民安全返回時會摸一下大樹,客家女耕田後在大樹下納涼。去年颱風「山竹」襲港後,有3棵大樹被吹倒,他感覺這可能是昔日村民摸過的大樹,故此將這3棵樹保留,以免被村民當作廢材用之,他在得到村長幫助下,將約6噸重的芒果樹、大葉合歡及朴樹切成30塊,然後運到西貢處理製作成木製擺設的作品,現時享用者可用不同姿態或坐或躺去感受,當落日餘暉照射在一節節作品上有不同光影效果。

  老屋窗下再現玻璃彩繪

  黃德明(右)創作的《鹽·光折射》,每一個正方形不鏽鋼面刻寫一段村民講述的昔日故事。

  村中一間廢棄老屋窗下再次展示玻璃彩繪《鹽田梓·鄉情》,藝術家姜立如稱,創作源於該島客家女出世時,其母會為女兒種一棵樟樹,當女兒長大成人出嫁,母親會伐樹為女準備一個盛物木箱。在重新布展的「鹽田梓文物陳列室」前,由藝術家黃德明創作的《鹽·光折射》,選用不銹鋼製作多個正方形組合,其表面光亮如鏡子,他介紹,每個正方形都記載着他與村民聊天所知故事,例如村民憶述學生時代老師教他講衛生剪指甲情景,又如百厭小孩下水井中幫媽媽將一桶桶水吊上井口,卻從沒有發生意外;校長則講述村中大家姐,當她在陳列室見到一個梳妝台,聯想到耕田的母親一有空便坐在梳妝台前織彩帶情景。

        《鹽光之所》作品置於修復的鹽田旁。

  在該島修復的鹽田旁的作品《鹽光之所》,作者為中大經濟學士何文聰。他稱,靈感受鹽結晶啟發製作成幾何形,希望藝術節過後,作品能夠繼續發揮作用,現時為開放式設計,結束後計劃加封幾面牆做一個鹽的溫室,成鹽倉或者鹽的展覽室。

  村長仍冀保持島寧靜生活

  是次活動策展方、文化葫蘆創辦人吳文正表示,是次活動重在於該島深度遊的心靈感受。鹽田梓村村長陳忠賢則指,仍然希望保持島上寧靜生活,每日登島人員在400人次為宜。出席藝術節開幕典禮的旅遊事務專員黃智祖指出,藝術節讓旅客感受鹽田梓的藝術氣息,體驗該處的獨特歷史文化,同時欣賞自然風光。鹽田梓藝術節2019期間將舉行多項互動體驗活動,包括文化生態導賞團、客家茶粿製作工作坊、曬鹽技藝工作坊、祈禱晚會、講座、音樂表演等。

責任編輯:郭玉桔 多組作品糅合歷史文化 鹽田梓藝術節 遊島新體驗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