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並肩作戰!」她先後支援江西尋烏和西藏察隅;他遠赴西非馬裏和赤道幾內亞。他們是退役軍人,也是恩愛夫妻,相互支持,彼此成就。他們是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的醫生:朱穎和徐建國。
從戰友到隊友,朱穎和徐建國已經攜手走過16年。2016年,他們雙雙來到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分別成為一名消化內科醫生和感染內科醫生。從部隊到醫院,從軍人到退役,變的是角色,不變的是情懷,這對「夫妻檔」讓我們看到了愛情最美好的模樣,也看到了醫生家庭背後的酸甜苦辣。
朱穎:幫扶一旦開始,便不會輕易停止
朱穎是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擅長消化內鏡下危急症救治,率先開展了在內鏡下套扎治療痔瘡等新技術。2019年,她被深圳衛健委指派到江西老區尋烏縣人民醫院進行醫療幫扶工作,這是朱穎的第一次出發。在當地,她幫助建設新的內鏡中心,使之能夠開展3級以上的手術,讓尋烏縣當地患者再也無需為了一個簡單的胃腸鏡,輾轉梅州或者贛州。
組織病例討論、專業授課、手術指導……在尋烏縣幫扶的9個月時間裏,朱穎留下了精湛醫術和良好形象,這段經歷也被媒體記錄了下來。
幫扶的腳步一旦開始,便不會輕易停下。2021年,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作為牽頭醫院「組團式」幫扶察隅縣人民醫院,2022年,朱穎成為廣東省第十批、醫院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專家,這一次,她在高原上呆了整整一年。
剛到察隅縣,她便風風火火籌備起「歇業」了半年的內鏡手術室,改造空間、購買耗材、調試設備,短短一周就把內鏡手術室開起來,沒幾天就來了需要急救的患者。
入駐後僅1個月,朱穎便逐漸開展各項技術,順利完成腸鏡下結腸多發息肉切除術,填補察隅縣腸鏡檢查及微創治療的空白。隨後,克服當地醫院人員配置不足、基本藥品耗材缺乏、病房佈局不合理、零科研基礎等諸多困難,重點實現了內科學科建設、內鏡中心建立與運行、人才隊伍培養、科研工作培育等,並多次救治邊防駐守官兵,收穫各級各部門多項表彰。
徐建國:我有經驗,是合適的人選
當朱穎奔赴在幫扶路上時,丈夫徐建國也一直在路上。徐建國是一名感染內科醫生,有豐富感染內科診治、感控管理經驗,2014年還在部隊時,就曾執行首次西非馬裏維和任務,擔任感染科專家,為祖國維和事業奉獻綿薄之力。
2023年,徐建國再次接到援非任務——第33批援赤道幾內亞中國醫療隊,他保持軍人的傳統,主動請纓參加:「我有援非經驗,熟悉當地,是合適的人選。」
在赤道幾內亞,徐建國擔任醫療隊巴塔點點長,除了負責醫療隊巴塔點隊員的管理外,還負責管理巴塔醫院愛滋病內科門診工作。
巴塔是幾內亞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但醫療資源匱乏,衛生條件薄弱,一天只供應3-4小時自來水,經常停水停電,不僅影響生活,也影響藥品、食品的存放和急診手術的正常開展。徐建國和隊員們自力更生,個個練成多面手,先保電力供應,全面維修發電機、空調,再改善生活用水,清洗水塔、改建供水管,開源采水將駐地廢棄井清洗後保證生活用水,從國內購買濾網、淨水片沉澱泥沙,定期噴殺滅蟲,預防蟲媒傳染病。
作為內科醫生,他指導當地醫院內科提升常見感染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的診療防治和培訓工作,有效幫助當地醫護人員提升愛滋病治療水平。
作為巴塔點點長,他帶領全點隊員開展大型體檢、義診及巡診、醫療捐贈等,組織並協調隊員開展了多項醫療新技術,增設了兒童外科、婦女保健等專病門診,開展產前檢查、分娩監護、新生兒搶救、兒童營養、兒童保健、麻醉醫師規範化培訓等多項工作,並通過帶教查房、手術示範、專題講座等多重形式傳道授業解惑,致力於為當地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到醫院需要的地方去!
在部隊,朱穎和徐建國信奉的是「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在醫院,則是「到醫院需要的地方去」,這樸素的信念和情懷,支撐着「夫妻檔」一次次地選擇出發。
為什麼出發?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好像不需要思考,更像是一種本能。當兩個人中的某一個人做出決定,另外一個無條件支持就好了,你遠行,我便當好後援,主動擔負起照顧父母和兒子的重任。
老夫老妻的愛情,在時斷時續的視頻通話裏,在分享工作的點點滴滴裏,在分擔照顧家庭的煙火氣息裏,「句句不提愛,句句都是愛」。朱穎怕狗,幫扶西藏察隅期間,在野外常常會遇到狗,徐建國便從網上給她買了一個「驅狗神器」,喊她隨身帶着,果然,中年人的愛情也很好磕。
現階段,是徐建國在援非,朱穎守家,兒子剛剛完成中考,準備進入新的學習階段,從小兒子就習慣了這種離多聚少,如今長成小小少年的他,比過去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理解父母,也學着爸爸的樣子照顧起了媽媽。
最美的愛情,可能是「醫」路同行。8.19,屬於醫生的節日,分隔兩地的朱穎和徐建國,也在電話裏祝福彼此節日快樂。在醫院裏,還有許許多多像他們一樣默默付出的「夫妻檔」們,他們各自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守護大家平安;當國家和人民需要時,挺身而出,沒有什麼英雄,大家都是凡人,穿上這身白大褂,就要奔向芸芸眾生,希望他們熬過的通宵,吃過的冷飯,缺失的團聚,最後都會變成人們想要的健康。(記者 林麗青 通訊員 林奕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