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鐵西人講勞模故事》第108期,講述的勞模人物是全國勞動模範沈延剛。
沈延剛所在的瀋陽玻璃廠,曾是一個有着沉重歷史包袱的老廠。工人們需要手動掰下重玻璃,並移至架子車上,工作環境惡劣,工傷事故頻發。看着工人們的艱辛,沈延剛深感同情,並決心改變這一現狀。
當時,國內並沒有可以參考的樣機,沈延剛只能自費購置工具和資料,晝夜不停地研發。面對掰玻璃力度、脆性、刀具設計等技術難題,他從不退縮,憑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背景,自學成才。經過700多個日夜的辛勤努力,他終於研發出了我國首台玻璃自動掰切機。
這台機器不僅大幅減輕了工人的勞動負擔,提高了產品質量,還降低了運輸損耗,為工廠節省了大量費用。更重要的是,它填補了國內空白,為玻璃行業的自動化生產樹立了標杆。至1977年,瀋陽玻璃廠的9台制板機都實現了自動化掰切,生產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沈延剛的成就並沒有止步於此。他繼續投身於技術革新,不斷研發出更多的先進設備。1986年,他與團隊研發出了滾筒分格式純鹼餵料機和小料預混機,這兩項技術進一步提升了玻璃調和料的均勻度,改善了表面平整度,解決了行業內的又一難題。這兩項技術成果榮獲了遼寧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
此外,沈延剛還借鑑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創造出了先進的熱風烤窯燃燒器。這一技術為我國熱風烘烤技術樹立了新的標杆,並榮獲了遼寧省「五小」成果一等獎。
由於他的眾多技術革新和無私奉獻,沈延剛被譽為「機械大王」,並擔任了瀋陽市職工技術協作委員會副主任。他不計報酬、業餘時間仍然堅持幫助工廠解決問題,受到了廣泛的讚譽和好評。
心系夢想,其藝必精;心系創新,其業必興。沈延剛正是這一信念的典範,他將全部的激情和才華傾注於玻璃行業,將工匠精神、奮鬥精神、擔當精神發揚光大,激勵着玻璃廠的每一代工人。(王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