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大鵬新區自然生態資源稟賦優越,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生態節點,也是深圳的生態基石。新區森林覆蓋率超77%,生態質量指數(EQI)連續三年保持一類。自2022年起,為了全面掌握區內的生物多樣性狀況,大鵬新區啟動重點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摸清轄區的生物多樣性情況,為生態保護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截至目前,陸域調查到國家級保護動植物5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物種有4種,分別為紫紋兜蘭、小靈貓、白腹海雕、黃胸鵐;國家二級保護物種有52種,分別為巴戟天、福建觀音座蓮、廣東薔薇等。深圳新記錄物種共有9種,分別為海南垂穗石松、大柱霉草、托京褐扁顱蝠、印度伏翼、卡氏伏翼、欖李、狹葉海桐、白頂玄燕鷗、黑叉尾海燕。
調查新發現3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今年在年度調查工作中,大鵬新區調查發現3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分別為小靈貓、白腹海雕和黃胸鵐,代表了大鵬新區內森林、海洋和農田這3種典型的生境類型。
小靈貓是一種體型較小的靈貓科動物,體型比家貓略大,吻部較長,尾部有多個黑色的環狀花紋。在我國,小靈貓受到非法捕獵等因素的威脅,數量較為稀少,2021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通過使用紅外觸發相機在大鵬半島不同地點多次記錄到了小靈貓的影像和視頻。
針對大鵬半島海域面積廣闊的特點,在大鵬灣和大亞灣海域開展海上補充調查,其中在大亞灣海域的多個地點,均記錄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白腹海雕的活動,估測至少有1-2對白腹海雕在這裏長期棲息。
為全面掌握大鵬新區的水鳥栖息地現狀,通過在轄區內數個農田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記錄到多種水鳥、農田鳥類和猛禽,最讓人驚喜的是,調查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黃胸鵐。
發現深圳新記錄物種 擴大深圳生物多樣性朋友圈
在年度調查工作中,再度確認3種深圳新記錄物種,分別為狹葉海桐、白頂玄燕鷗、黑叉尾海燕。
狹葉海桐為海桐科光葉海桐的變種。常綠灌木,高1-2米,全體近無毛。葉帶狀或狹窄披針形,長6-18厘米(或更長),寬1-2厘米。傘形花序頂生,有花多朵,花梗長約1厘米。蒴果長2-2.5厘米,種子紅色。生於山坡林中。
白頂玄燕鷗以海中游魚或軟體動物為主食,主要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區域海岸或島的礁岩峭壁上。該物種在我國台灣的澎湖有繁殖記錄,本年度調查中在大亞灣海域記錄到,是深圳市的新記錄,同時也是廣東省內首次記錄。
黑叉尾海燕為小型大洋海岸鳥類,繁殖期間棲息於海岸和附近島嶼與海上,非繁殖期則主要在海上生活。常成群在海面低空飛翔,偶爾也到島嶼上覓食,飛行特點似燕鷗,在水面上多彈跳及俯衝。本年度調查中,在大鵬半島東南部近海區域記錄到該物種。
接下來,大鵬新區將繼續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實現五年全域覆蓋的目標,通過多部門聯動,加強轄區內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管。(記者 羅國淮 通訊員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