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東莞厚街超百歲文物入駐國家級展廳

2024-05-07
来源:香港商報網

    近日,一件承載着厚重歷史文化的文物——東莞市厚街鎮的「天后宮鑾轎」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展覽大廳展出,宮鑾轎的榫卯結構、雕刻精美及宮殿造型頗受民眾關注。

    無獨有偶,厚街鎮的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舞木龍」在日前也正式入駐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突顯厚街獨特的地域特色文化。

24050702.jpg

厚街每年五月初五有「舞木龍」的習俗

    「天后宮鑾轎」亮相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據悉,「天后宮鑾轎」經過民藝博物館專業人士的清理,於4月21日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舉辦的「禮之權衡:廟堂規制與地域建築展」展出,成為該展的一大亮點。厚街文化部門相關負責人擔任主講,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介紹了厚街的人文歷史和鑾轎的前世今生。

    此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還邀請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十餘個建築學術團隊,圍繞中國建築及其體現的傳統禮制與社會關係進行深入探討。展覽匯集了來自國家博物館、東莞展覽館、東南大學等多家文博機構及高校的珍貴藏品和模型,為公眾呈現了一場文化與歷史的盛宴。

    恰逢此次展覽,擁有超百年歷史的「天后宮鑾轎」的故事在講解員的口述中揭開了神秘面紗。據悉,這頂製作於清末民初的「天后宮鑾轎」已過百歲,其尺寸最長為1.15米,最寬為0.73米,最高為1.43米,採用香樟木和坤甸木,通過榫卯結構製作而成。鑾轎整體呈宮殿造型,雕刻精美,結構莊嚴宏偉,充分展現了廣府地區的傳統風格。

    據研究,明代的厚街是一個臨海小鎮,當地居民信奉天后媽祖,並在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天后誕)舉辦「遊春色」活動。「天后宮鑾轎」作為活動中的重要載體,曾被供奉於八角亭附近的天后廟。1950年,隨着天后廟的拆除,舉辦完最後一次「遊春色」後,鑾轎被轉移到一棟被村民稱為「厚大」的民國建築內。據村民介紹,「厚大」在當時屬於公家地方,並作為大塘村的學堂使用。

    歲月變遷,「厚大」停止使用,後世村民清理裡面的器物時,再次發現這頂鑾轎。村民雖然不知其歷史價值,但看其做工精美,不忍將其丟棄,於是將其搬至當時的片長家中存放。就這樣,儘管歷經波折,甚至一度面臨被當作木柴燒毀的命運,但這件文物最終還是被妥善的保存下來。直到2007年,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這頂既古樸又華麗的「天后宮鑾轎」,又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舞木龍」入駐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5月1日,隨着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的啟用,展示有5項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165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6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也正式向公眾開放。厚街「舞木龍」作為省級非遺項目之一,此次與中堂龍舟、橫瀝民間草龍應邀入駐展出,以更直觀的展現形式,在更大的平台上講好厚街故事,以傳統「舞木龍」團結向上精神,以嶺南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力,展示厚街文脈的獨特文化。

    旱木龍的龍頭用良木雕刻,造型精緻,一般長約1.2至1.5米,重約15公斤,由額、角、眼、嘴、須等組成,額頭方正,角是肉角,兩眼外突,龍頭脖子後背描有地名或製作人姓名。

    「舞木龍」是厚街的意向傳統習俗,相傳古時發生瘟疫,一條大青蛇銜着青樹枝而來,被人誤會而斬死,丟入河中後青蛇化作巨龍騰飛而去。人們方才知道青蛇是來救人的,察看樹枝,一看是中藥,忙叫人們上山斬伐,煎水來飲,果然消除了瘟疫。從此,村民五月初五夜,都舞旱木龍。

    據清代《東莞王氏鰲台族譜》記載:「端陽後三日,鄉之農人刻木為龍,招集四方,互相角戲,士女環視如堵,亦勝事也。」人們為保留端午節龍舟競渡風俗,在沒有河流的山區只能「舞旱龍」。故山又以此得名為「扒船嶺」。相傳橋頭「舞木龍」的習俗自南宋紹慶二十七年(1158年)開始,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記者 冷運軍 通訊員 厚街宣)

頂圖: 「天后宮鑾轎」亮相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