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廣大民營企業家應如何秉持科技創新驅動的理念,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在2024全國兩會召開期間,香港商報對話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聯科技裝備業商會會長、泰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黃代放,從「中國泰豪」邁進「 世界泰豪」 的二次創業征程中,感受創新帶來的改變與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聯科技裝備業商會會長、泰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黃代放
深感振奮 指明方向
香港商報:聽完政府工作報告,談談您的感受和體會,對哪些內容印象深刻?
黃代放: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民營企業負責人,我對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深感振奮,特別是對於我們泰豪集團在智能科技、能源科技及軍工裝備、應急裝備等產業領域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報告中關於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等部分,對我們集團未來的發展戰略和布局具有重要影響。
報告強調的高質量發展、產教融合和人才培養、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促進就業增收等方面與泰豪集團的發展方向高度契合。過去四年泰豪先後建設了四個「Al+」重點實驗室,有力提升了公司產品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綜上所述,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為民營企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新的一年,泰豪將緊緊抓住國家發展的重大機遇,堅持創新驅動,以「人工智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致力於將企業建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科技產業集團,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產教融合 創新賦能
香港商報:您帶領泰豪一直致力於信息技術在行業的應用,請您分享一下泰豪集團這些年在創新融合發展方面取得哪些成績?
黃代放:泰豪創立於1988年,之初的使命是「創導智能技術、產品和服務,以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時至今日公司仍然聚焦在智能科技、能源科技和應急裝備、軍工裝備等產業領域,以科技創新推動公司不斷發展;創辦江西泰豪動漫職業學院和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加強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用科技服務。
在智能科技領域,泰豪集團抓住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和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機遇,成功開發了多個行業解決方案,令VR遊戲、VR內容製作、半實物虛擬仿真、智慧城市、智慧應急預警等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有了更大的突破,推動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北京冬奧會、卡塔爾世界杯賽、杭州亞運會現場都能看到泰豪的團隊和產品。
在能源科技方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挖掘技術為能源互聯網行業客戶提供數智化軟件產品及解決方案,包括電網生產管理、電網調度管理、智慧電廠、數智運維、智慧礦山、虛擬電廠、數字孿生及能源大數據等,產品與解決方案得到大量推廣應用。
在應急裝備領域,泰豪集團依托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開發了一系列應急救援裝備和系統,如應急電源車、應急通信車等,主要應用於應急保障、防災、搶險救援等場景,下遊應用行業廣泛,涉及石油化工、交通運輸、電力行業、通信、建築、銀行等,為國家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提供了重要支持。
自2013年始,泰豪集團啟動了二次創業計劃,製定了「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以年輕人為主體,以信息化為保障」的戰略發展規劃。展望未來,泰豪集團將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加大在核心技術研發的投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努力實現從「中國的泰豪」到「世界的泰豪」的戰略目標。
技術突破 助力發展
香港商報: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以新質生產力塑造我國經濟新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新動能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內容。請問,您作為江西民營企業的龍頭代表,您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下一步會采取的舉措是什麽?
黃代放:新質生產力代表著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動力,是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最具潛力和活力的力量。在我看來,新質生產力主要包括以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雲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技術,這些技術正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企業組織形態和市場需求,推動著傳統產業的升級和新興產業的興起,從而塑造我國經濟新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新動能。
作為江西民營企業的代表,泰豪集團深刻認識到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之後將圍繞智能科技、能源科技、軍工裝備和應急裝備四大核心產業布局,加大對人工智能、AR/VR、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投入,推動多項關鍵技術突破。重點推進製造業的智能化和數字化,通過產品的數字化、生產的智能化、服務的無人化,實現生產效率和成本控製的雙重提升,加快企業向數字化轉型的步伐。不斷深化和優化產教融合機製,不斷擴大與國內外頂尖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加投入建設產業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加大對AI研究院和VR研究院的投入和支持, AI/VR/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智慧平安校園、智慧企業、智慧應急、智慧虛擬仿真等應用場景的探索,最終實現技術研發到產品生產再到市場應用的無縫對接,提高研發效率和成果轉化率,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為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記者 郭美勤 彭倩玉 黃淩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