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正月初二)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4年春節戲曲晚會在綜合頻道CCTV-1、戲曲頻道CCTV-11並機首播。四川德陽,也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央視戲曲春晚緣何落地德陽?解密這個答案的過程,也是探尋一份初心、追溯一個源頭、創造一種共贏、書寫一份華章的過程……
「川劇之鄉」期待盛裝綻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川劇真正成為一門獨立劇種,與德陽密不可分,與德陽的清代文學家、詩人、戲曲理論家、「川劇之父」李調元密不可分。據史料記載,乾隆五十年,李調元歸居故鄉羅江後,將各地戲曲的唱腔、演出技法等引入川劇,將江西「弋陽腔」移入川戲高腔曲牌,將廣東、江浙一帶的「崑曲」聲腔移入川劇,自此有了「昆、高、胡、彈、燈」5種聲腔。相傳,近代川劇的著名劇目《春秋配》、《梅降褻》、《苦節傳》(即《芙奴傳》)《花田錯》(川劇界共稱為「彈戲四大本」),當年都曾經過他的加工修訂、系統整理。同時,李調元創作了《雨村曲話》等戲劇理論著作,為中國戲劇戲曲特別是四川戲劇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他還培養了一批戲劇人才,並親自帶領他們前往成都、綿陽等地演出交流,受到各地老百姓讚譽。「李調元為近代川劇的形成與發展所花費的心血與獲得的成果,在整個清代位居榜首。」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曾這樣形容李調元為川劇所作出的貢獻。
如今的德陽,仍然能聽到清脆響亮的川劇唱腔從社區、從茶館、從學校等地方傳來,讓德陽這座城市充滿了最地道的人間煙火氣、最純粹的古蜀鄉音情。德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三星堆遺址「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金牛古道、龐統祠、諸葛雙忠祠等三國文化遺蹟遍佈境內,全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名揚海內外。除了「川劇之父」李調元,還孕育了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栻、戰鬥英雄黃繼光等眾多古今傑出人物。當再次走出演播室,走進西南一隅的德陽,對於央視春節戲曲晚會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探索和嘗試;於德陽而言,為「川劇之父」李調元故鄉添彩,並與三星堆遺址重大考古發現相互支撐呼應,無疑是一次全方位展示德陽文化底蘊的絕佳機遇。
「人文德陽」吸引廣泛關注
近年來,德陽一直在挖掘、升級文化的時代內涵,讓川劇的傳承發展與時代同頻共振,為人們提供更多體驗。改編經典傳統川劇折子戲《打鑾駕》生動展現了川劇行當「淨行、旦角」的非凡魅力;新編戲曲節目再現德陽非遺傳說「安安送米」;原創川劇《草鞋縣令》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文華大獎;學校戲曲社團成為傳承傳統戲曲的重要載體,以至於不少到德陽送戲曲進學校、進企業的名家都感嘆,德陽在傳承戲曲上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鑑。以地方戲曲為載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德陽發展最厚重、最持久、最核心的優勢之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4年春節戲曲晚會總導演董藝說,來到德陽,希望戲曲春晚能把中國的傳統藝術和四川元素、德陽元素進行非常美好的融合,傳遞給更多的觀眾,把當地的藝術特點讓更多的人看到。
「德陽有戲」勾勒美好明天
對德陽來說,央視總台春節戲曲晚會的落地,是「振興川劇」的德陽實踐。川劇是全國有影響的大劇種之一,歷史悠久。川劇劇目繁多,具有優秀的藝術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為四川和西南人民所喜愛。1982年,四川省委發出「振興川劇」號召,德陽積極響應,經過多年發展,湧現出李喬松等一批著名演員和藝術骨幹,挖掘、整理、演出了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以及新編現代戲,在國家、省級戲曲匯演中均受到歡迎,為四川、為德陽爭得了榮譽。此次春節戲曲晚會來到德陽,對中華戲曲文明進行全景展示,必將助力「振興川劇」和強化地方戲曲曲藝保護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這是講好中國故事四川篇章的經典樣板。創意戲曲舞蹈《夢回三星堆》將戲曲融合舞蹈,並結合三星堆文物元素和《山海經》神話,講述三星堆的奇崛,凸顯巴蜀文化。四川戲曲曲藝名家、文藝名家以及30餘名四川籍全國道德模範、中國好人代表等參加晚會錄製,德陽「主場」氛圍濃厚,四川人文風采凸顯。此外,總台新媒體矩陣通過直播訪談、探班短視頻、紀實專題等多種方式向海內外傳播中國戲曲,展現四川戲劇和德陽的魅力。
這是加快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契機。德陽地如其名,寓意大德如陽,是一片文脈悠長民風淳樸的樂土,是一塊文旅資源十分豐厚的寶地。當前,德陽正加快推動以三星堆古蜀文明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建三星堆、德陽之窗、環龍門山旅遊度假帶和文旅名村「3+N」文旅發展新格局,不斷擦亮「世界三星堆、天府後花園」城市名片。(記者 張寶杉 通訊員 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