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飛冰落,江霧茫茫。隧洞外,寒氣逼人;隧洞內,建設者揮汗如雨,掘進施工不斷向前延伸。在丹江口市漢江右岸,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工地施工現場,猶如在大地上雕琢行走的詩篇!
隨着智能技術的不斷應用,傳統機器設備已經向智能化轉變。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全長5085米,隧洞採用鑽爆法開挖。記者當天在施工現場發現,不時傳來機械的轟鳴聲,全電腦三臂鑿岩台車自動定位,精確鑽孔,開挖施工緊張有序。面對大埋深、大洞徑及複雜地質條件,建管三部工程處處長蔡連利說,他們在施工中全面推進智能建造,大力推行「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施工措施,超額完成了「百日大干」勞動競賽目標任務。
除此之外,隧洞施工採用集混凝土澆築、振搗、養護等功能於一體的信息化襯砌台車,通過實時監測與智能控制系統,精準控制混凝土襯砌質量與厚度,提高隧洞施工的科技含量與安全性能。
針對洞內施工可能遭遇到的掌子面塌方、突泥湧水和有毒有害氣體問題,施工單位嚴格「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勤觀測」施工方案。同時,完善通風排氣設施,佈置氣體監測報警系統,制定應急救援預案,配置各類防護設備,多次組織開展防汛、消防、突泥湧水等應急搶險演練。
智能化管理是大勢所趨。施工單位中國水電五局引江補漢工程項目部在引江補漢工程出口段構建了數字孿生智能建造中心,以實時數據採集、分析和可視化呈現,將實體工程與虛擬模型緊密結合,實現對施工現場的全方位、全天候監控及精細化管理,有力推動了「智能化工地」建設進程。
記者從隧洞出來,抬頭望去,一座集高效、環保於一體的全封裝拌和站映入眼帘。施工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座現代化的拌和站實現了從原材料存儲到混凝土生產全過程的封閉管理,不僅有效降低噪音、粉塵污染,還配套了砂石骨料篩分系統;在保障操作人員職業健康的同時,確保了工程施工建築材料的質量和使用效率,完美踐行了「以人為本」「綠色工地「的建設理念。(記者 吳超群 通訊員 朱江 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