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中华大地

程曙東:扛鼎「大千畫派」 繪時代「金碧山水」

2023-12-25
来源:香港商報網

    作為張大千第三代入室弟子,程曙東以大風堂的畫風,把張大千所創的潑墨潑彩,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以開放自由心態、東西方兼具的藝術視野,創作具有當代審美的金碧山水作品,在同行間引為美談、也得到業內的高度評價,被中國收藏家協會評為中國收藏界喜愛的藝術家。

    一門三兄弟皆為書畫名家

    程曙東出生在古徽州新安程氏詩禮傳家。程氏世祖重文,當代著名書法家、散文學家程傳水,張大千第三代弟子、中國金碧青綠山水畫家程曙東,著名水墨山水畫家程剛一門三兄弟皆為書畫名家。

1 (2).jpg

程曙東接受採訪

    哥哥程傳水和程曙東皆為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這在安徽文史上首例,傳遞着「翰墨丹青,薪火相傳」的程氏精神。

    程曙東青年時期考入軍隊藝術院校,八十年代師承於張大千弟子何海霞,後入室張大千二代弟子施雲翔,成為張大千第三代入室弟子。

    撐起「大風堂」畫派大旗

    早年,張善子、張大千於上海拜師學藝,其居所之廳堂命名「大風堂」。於大風堂招徒育之,其弟子多成為中國繪畫界之泰斗。故人稱之為「大風堂畫派」或「大千畫派」。

    大風堂畫派創始人包括張善子和張大千兄弟,並有許多重要的代表性畫家,如謝稚柳、於非廠、胡若思、何海霞,施雲翔其深厚的傳統功力和鮮明的畫風特色,風格緊跟時代潮流,強調個性和強烈的符號特徵,該畫派不僅繼承了傳統的藝術技巧,還注重創新和研究,作為第三代傳人的程曙東為發揚大風堂畫派應該做出了表率,根植傳統不斷創新才得以樹起帥旗。

    用山水人文情懷創作

    中國山水畫的源頭叫丹青,起源與五代,其意境高遠,讓山水看起來瑰麗大氣,氣勢恢宏,有廟堂之氣,千年來受人們歡迎和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繪畫藝術表現形式種類。中國金碧青綠山水畫曾在中國古代創造了金碧輝煌的江山頌歌,並始終以其獨特的色彩語言和審美取向。

2 (2).jpg

程曙東作品:金碧山水都江堰。  

    程曙東研究金碧青綠山水畫上溯唐、宋、元、明,取唐人的樸厚、宋人的法度,下至元、明的筆墨意境,上下千年,融會貫通。20世紀80年代,以仿學石濤為主,兼及八大山人、石谿、漸江、梅清,何海霞等人,石濤、漸江、梅清同為「黃山畫派」的代表人物。

    程曙東1987年陪何海霞先生上黃山,得大師指教,山水畫已漸入佳境,兼學漸江八大,併合二石(石濤、石谿)法,力圖創新。

    1990年代前後,學習張大千的張僧繇、楊升的青綠沒骨法畫巫峽、華山,李思訓所創的畫法,青綠為質,金碧為紋,富有裝飾性,真正將純青綠色用在山水畫而獲致清雅獨到的特色,張大千先生鍾愛此法,師父施雲翔先生潑彩引領當代。

    程曙東吸納傳承發揮,故許多畫作都使用大青綠設色,尤其在青綠潑墨潑彩山水裡,更是將大青大綠用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許多臨仿作品中均有着濃濃的青綠設色痕跡,不管所仿的畫家有沒有在其原作上使用過,程曙東臨仿出來,就會顯露出大青綠的特質,擬宋人《黃山松雲》,仿楊升筆意《金碧山水》等。

    深得中國畫之真髓

    中國畫者,乃文人之畫也。其歷史之悠久,哲思之深邃,非他畫可比。論其理,不獨在形之似,而更在神之合。此重神韻之筆意,源於中國畫之工具與材料,中國青綠山水畫之工具與材料,如毛筆、宣紙、墨、礦物質材料等,皆有獨特之法。賦予中國畫獨特之魅力。

3 (2).jpg

程曙東作品:黃山記游

    程曙東深得中國畫之真髓,在於其內在之精神與思想。其反映中國之哲學觀念、審美觀念、文化傳統、時代精神。以畫表達對自然與人生之感悟和理解,將情感與思想融入畫面。重神韻,強調寫意與寫意生為核心。以筆墨運用,將自然形象轉化為藝術形象,以表達內心之感受與情感,將古人的畫理具有當代性。

    承張大千技藝 創新時代佳作

    幾十年來,程曙東借金碧山水的表現形式,開啟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大風堂畫派精神的苦苦追尋和孜孜不倦的探索, 創造出一種怡然自得的山水情境和詩意,把繪畫創作和審美體系構成為「借筆墨以寫天地而陶泳乎我也」。

    程曙東以開放自由心態、東西方兼具的藝術視野,創作具有當代審美的金碧山水作品,深得金碧山水精髓,且更具當代文人氣與繪畫的現代感,在同行間引為美談、也得到業內的高度評價。 (記者 秦炳煜)

    程曙東簡介

    程曙東,張大千第三代入室弟子,大風堂中國畫學會安徽會長,大風堂徽州金碧山水畫院執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研究生學歷,中國文化管理學會典藏委員會付會長、中央書畫藝術研究院安徽院長、安徽省金碧山水畫研究院院長,安徽中國畫學會藝術顧問、安徽省政協書畫研究院理事、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安徽省工程大學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