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西 > 中华大地

「一粒米」何以「香」萬年——萬年貢米的先天稟賦

2023-12-08
来源:香港商報網

    位於江西萬年縣大源鎮小荷山腳的仙人洞,是一個有著12000年稻作記憶的仙人洞。狹長深邃、幽曲穹窿、潮濕坑窪的洞穴,留下了古洞仙人的史前生活狀態、層次分明的生存進化以及野生稻馴化種植等珍貴的華夏文明印記。走進它,就走進了先民智慧的具象指南,也走進了萬年貢米輝映古今的源道。

图一 记者考察仙人洞考古遗址.jpg

記者考察仙人洞考古遺址

    遠古  稻之源

    初冬時節,寒意逐漸籠罩大地。我們走進萬年仙人洞,洞內、洞外兩重天,洞外寒意襲人、洞內暖意如春。在這里,你會被「稻之始」、「陶之源」的遠古文化震撼,也會被考古發掘、研究保護的探究精神折服。

    1962年,江西省考古隊對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進行首次發掘,在對洞內石器、骨角器、蚌器、陶片、動物骨骼碎片等300多件遺物研究時,考古人員初步判斷萬年仙人洞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石洞。

    隨著發掘的不斷深入,1993年,著名農業考古學家馬尼士、嚴文明等中美考古隊員,對仙人洞、吊桶環開展全面的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2萬年前的夾粗砂圜底陶罐,這是人類已知最早的陶器,被稱為「天下第一陶罐」,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通過對發掘遺物的認真研究,考古人員進一步發現了一些陶片上粘附著的神秘物質——人工栽培稻植矽石遺存,經確認,這些神秘物質就是史前水稻!這一重要發現把世界水稻生產史前推5000年,震驚了世界農業考古學界。

    「野稻馴化起於是,燒土成器始於斯,刻符記事源於此,物食易換發於茲」,萬年的野稻馴化由此起源、遠古水稻種植從此開端。

    我們也將從萬年仙人洞的這粒米開啟探尋它的基因底色以及發展足跡。

图二 袁隆平题:野稻驯化万年之源.JPG

袁隆平題:野稻馴化萬年之源

    原生  稻之魂

    如今赫赫有名的萬年貢米,來自萬年貢谷的祖宗——「塢源早」,這種深山農田里的原生水稻產自萬年貢谷原產地——裴梅鎮荷橋村,這里的冷泉水長年不斷,雲霧天氣占多數,土壤和水中富含鈣、鎂、銅、鐵、鋅、錳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B1、B2,形成了獨特的冷漿田。「塢源早」只生長在這片狹長的山塢間,春種秋收一年一季,生長期180天,每畝產量180公斤,總共300畝。

    這里的原生稻一直保留古洞先民的傳統種植方式,稻種是原始的,播種是手工的,插秧也是人工的,不施肥、不用農藥,它與青山、綠水、陽光自然生長,靠著山風滋潤、喝著山泉水就長成稻珠1.8米的高個,它早已實現了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想。

图三 江西万年贡集团出品的高端有机大米品牌“万年贡米1512”.jpg

江西萬年貢集團出品的高端有機大米品牌「萬年貢米1512」

    「塢源早」軟糯香甜的獨特口感既與這方水土有關,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種特殊的水稻;也跟當地村民的傳承情懷有關,沈澱萬年,還需人來賡續。

    種糧大戶程稻明告訴記者:「塢源早」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從我的祖輩開始種植,一直傳到我這一代,我的下一代卻無人接種,這令我惆悵、著急,正當我愁眉不展時,突然想到可以鼓動我女婿來做傳承人。經過一番思想工作和我的手把手教授,我女婿終於不負眾望幹的有模有樣了。每當稻子成熟,我和女婿看著金黃的稻浪與青山雲林相映成輝的美景時,滿滿的成就感啊。

    「塢源早」不但是深山里的寶藏,還是萬年縣領導和當地種糧大戶執著於原生態文明和敬畏土地的生動回饋。讓最原始的、最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回歸原點,這是一種初心、堅持、鄉愁、陽光、田土、青山、山泉、稻苗、稻米的生態輪回。

图四 鲁花(万年)米业.JPG

魯花集團(萬年)米業出品的萬年大米

    納貢  稻之貴

    說起萬年貢米的歷史,不只是出自12000年前的仙人洞古人馴化種植,它還具有「皇家」品牌基因。據傳明正德七年,萬年知縣為答謝朝廷建縣之恩,將荷橋出產的「塢源早」進貢皇上,皇帝食用後大加贊賞,遂傳旨「代代耕種,歲歲納貢」。從此萬年貢米成為皇宮內廷必不可少的貢米,古有「萬年貢米未到,京城糧倉不封」的經典傳說,萬年貢米由此得名。

    如今,萬年貢米已成為國家地理標識產品;萬年稻作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稻作文化遺產;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批準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還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萬年稻作習俗被納入國家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萬年仙人洞水稻起源編入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教科書。

    萬年人把這一粒原始稻米沈澱成一個個閃亮的「稻」系明星,把萬年一步步地打造成了「貢米之鄉」聖地。也是在這萬年間,讓「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成為傳奇。(記者 林琳 周萬里 圖片來源 萬年縣融媒體中心)

[责任编辑:林梓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