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走在建三江這片廣袤的黑土地上,片片水田生機勃發,一排排嫩綠秧苗在陽光下隨風搖曳,遠遠近近種植戶的歡聲笑語,渠水汨汨,繪就了一幅水潤糧田兆豐年的美麗畫卷......如果你有興趣,請跟隨筆者來了解一下建三江黑土地上的綠色期待,了解建三江人是怎樣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利用好腳下這片黑土地,守好大糧倉的「命脈」。
科技助農 黑土地安裝「綠色智能晶片」
有土斯有糧,優質土壤是保障作物綠色健康的基礎。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不斷引新、用新、出新,着力讓科技田管第一時間走進田間地頭。
「這幾天天熱,水稻生長到了關鍵時期,再給它補點『營養水』。」前進農場有限公司水稻種植戶吳曉凱每天除了常規巡田,還要到自家的「入水口」溜達一圈,查看水稻灌溉情況,他所說的「營養水」,就是通過數字灌區調配的江水。
在前進農場有限公司70餘萬畝良田裏,河道貫通、灌渠縱橫。在數字灌區示範區,稻田間的自動球閥、高清攝像頭「各司其職」。
「我們應用數字孿生、物聯網、大數據、數字建模、GIS、遠程自控等技術,通過數字智慧管控平台,用信息化手段實現精準控水、自動灌溉。」前進農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岩介紹。
近年來,建三江分公司累計投入資金69.77億元,灌區主體工程全面完成,360萬畝良田飲上了黑龍江水,年可增產糧食9.5萬噸以上,增收4.8億元,節約成本8100萬元,年壓采地下水2億立方米。同時,分公司還全面實施「淺、濕、干」間歇灌溉模式,推廣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855萬畝,年可節水4億立方米以上,耕地質量和區域水生態得到全面提升。
種養結合 黑土地築牢「綠色循環堡壘」
黑土地作為耕地中的「大熊貓」,不僅是寶貴的自然資源,更是產出更多優質糧食的基礎。為實現黑土保護與耕地使用同頻共振,建三江分公司採取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特色種養結合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為黑土地「加油」。
農田用的怎麼樣,最終還是要用數據說話。「給土地施肥就像人吃飯一樣,作物在每個生育階段所需的養分是不一樣的,吃多了容易『肥胖』,造成健康問題,吃少了又容易『營養不良』。」建三江分公司農業發展部專家李國俊舉了一個鮮活的例子。
據悉,每年秋收生產結束後,各農場有限公司農技人員就開始土壤檢測工作。通過對土壤中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的養分測試,了解土壤供肥能力,以及土壤養分庫變化,指導種植戶科學施肥,確保土地養護更加規範、種植標準更加精細。同時,建江分公司不斷改進完善配套農業技術措施,合理降低肥料使用量,採用分層定位定量深施肥和強化科技投入相結合的方式,精準施肥,促進肥料高效利用。
打好糧,需要好地。建三江人對此悟得很透。創業農場通過主打「蟹稻共生」開啟了優生態、重耕作的新模式,農場採用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兩收的高效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在保護黑土地的同時,也實現了「以蟹養稻、以稻促蟹」的效果。
今年,建三江分公司立足「一目標、兩平台」,紮實推進「八區、九大工程」建設,加大本田標準化改造、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溫湯浸種、綠色農藥統防統治等系列農業創新技術及措施的應用力度,突破耕地保護與作物豐產豐收之間的「瓶頸」,激發經營主體參與黑土地保護的積極性,在利用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持續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黑土地保護利用的綜合效益,努力讓黑土地變得「肥起來」「厚下去」。
三江標準 黑土地建強「生態安全屏障」
作物豐產又豐收,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持之以恆的科技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建三江分公司擁有耕地1200萬畝,匯聚合力打造適合本地的標準種植模式,才能讓千里沃野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三江標準種植模式」好在哪?在種植戶毛艷忠的稻田裏,棵棵稻苗綠意蔥蔥、長勢喜人,毛艷忠介紹,現在種地完全擺脫了「老把式」,一個作業環節15天,每個環節都有對應的標準,橫插豎割、智能管控,讓農業生產有章可循。
耕地質量的提升,讓秧苗長得更好,讓種植戶豐產豐收有了更多的期待。
如何讓黑土更給力,怎樣給咱的黑土地「加把勁兒」? 近年來,建三江分公司以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產能為主線,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加快落實黑土耕地保護「田長制」等各項措施,通過全面積實現測土配方施肥,大面積推廣引進側深施肥插秧機、智能探測器,感知土壤需肥量,實現施肥精準把控、節肥保土齊抓共管。
一個個事例、一組組數字、一幕幕場景,再現了建三江人對於黑土地保護的成果,昔日的黑土不堪重負,今日的黑土生機盎然。在這片廣袤富饒的黑土地上,建三江人在用真誠的實踐和探索,抒寫着黑土地的優勢與輝煌。(裴振萍 葛艷晶 高鵬飛 王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