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皖南黟縣以文化繁榮模範區建設為着力點,注重鄉村文化振興建設,積極探索「文化育民、文化樂民、文化富民」新路徑,讓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硬支撐,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美麗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文化育民: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每當夜幕降臨時,柯村鎮胡門村廣場上就會變得熱鬧起來,只見具有鄉土特色的腰鼓隊隊員們身掛腰鼓,伴隨着陣陣音樂聲,手舞彩帶、翩翩起舞,敲打、跳動,氣氛熱烈,場面十分火爆。
近年來,黟縣堅持「兜底線、補短板、強弱項」出發點,實施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升工程和全縣66個村農家書屋運行維護等,着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強化農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既改善「硬條件」,又優化「軟環境」。
該縣採取「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及時在安徽文化雲平台發布文化活動,將文化推送給群眾,讓群眾足不出戶感受文化魅力;創新開展「頌黨恩·傳家風·助廉潔」最美家庭、文明家庭頒獎暨家庭教育指導站活動,選樹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為其頒發榮譽標識,發揮文化的教化功能,引導廣大群眾厚植家國情懷、涵養淳樸民風。截至目前,黟縣已建成4個縣級文化場館、8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70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
文化樂民:提振鄉村振興精氣神
日前,黟縣舉辦了「大地歡歌·舞動黟縣」2023年黟縣廣場舞展演活動,來自全縣8個鄉鎮的廣場舞代表隊為現場的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贏得台下觀眾陣陣掌聲,大家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
近年來,黟縣堅持「送文化、種文化、享文化」理念,通過廣覆蓋、多層次、高頻次的群眾文化活動,提振鄉村振興精氣神。採取「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巡演鄉村行、「非遺演出進景區」「文藝小分隊進景區」「送戲進萬村」、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多種形式,將黨的聲音、文化藝術送到百姓家門口、群眾心坎上;建立縣級文化單位與鄉村文化站幫扶指導工作機制,定期幫扶指導基層文藝隊伍,豐富基層文藝活動;通過培建民間文藝隊伍等,引導農民自創自辦、自編自演文藝節目,讓群眾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享受快樂。
截至目前,黟縣通過「一村一品」民俗展演公共文化產品打造,相繼成立宏村花燈隊、宏潭龍燈隊、碧陽鎮儺舞隊等黟縣民間隊伍已達150多支。先後成功舉辦「 不忘初心再出發——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喜迎「黨的二十大」圖片攝影展、書畫作品展,精心創作音樂小品《一份必交的作業》、黃梅戲表演唱《建黨精神永不忘》《紅軍婆》、舞蹈《雉山鳳舞》等一批文藝精品。
自編民俗表演《豐收歡舞》成功登上央視「鄉村大舞台」欄目,電影《柯村風雲》成功首演,廣播劇《鳳舞黟山》入選安徽省五個一工程獎。精心打造《西遞傳奇》夜娛產品,富有徽州元素的風景,讓遊客感受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化富民:特色文創帶動群眾增收
來到黟縣宏村景區,只見沿街「徽制集·小手一徽」店內,將宏村、西遞等景點製作出的徽州版畫受遊客追捧,生意十分走俏。據了解,「徽制集」品牌負責人蔣靜,選擇在宏村弘揚「徽制集」,構建「徽地七美」區域生態零售連鎖品牌,通過文化賦能產品銷售,生意異常火爆。如今,在黟縣像蔣靜這樣通過發展文創產品而以點帶面帶動當地群眾傳承技藝、增收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
據介紹,黟縣各地將徽州民宿、徽菜、剪紙等獨特文化元素與創意開發充分融合,進行市場化運作,大力開發文創產品,形成了「徽制集」「漁小魚」品牌 IP等在內的特色文創產品數十餘種,實現文化效應向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效轉化。
截至目前,黟縣立足獨具黟縣特色的兩處世界文化遺產地,依託豐厚的人文底蘊,實現了文化資源與社會效益雙贏,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李超 孫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