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廣州交投集團投資、中鐵大橋局承建的南中高速洪奇門特大橋順利合龍。一橋飛架珠江洪奇門,廣州、中山兩市在此實現跨江「牽手」,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按下「加速鍵」。
精心策劃實施 打造灣區新地標
南中高速地處南沙區南部和中山市東北部,為全長32.4公里的特大型橋樑工程,連通廣州、中山、深圳三市,是國家高速公路網G2518和廣東省高速公路網S78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項目主線長21.6公里,起點接南沙港快速路新墾互通,終點接中江與廣澳高速;支線長10.7公里,起點連接項目主線,終點在伶仃洋上連接深中通道。
本次合龍的洪奇門特大橋全長1126米,為主跨520米的雙塔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是南中高速項目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大橋東西塔高分別為178.5米、176米,主塔造型設計靈感源自獨具嶺南特色「南海水滴」與「木棉花開」,以灣區之「水」潤廣州之「花」,整體造型輕巧活潑、挺拔秀美,巧為天合的跨徑,也寄託了人們對灣區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洪奇門特大橋將成為大灣區的新地標。
智造賦能生產 啃下施工「硬骨頭」
洪奇門特大橋施工工藝複雜,技術難度高,在樁基施工過程中,採用自主研發的KTY4000型迴轉鑽機與進口的旋挖鑽機結合進行鑽孔,輔以「黑旋風」泥砂分離器、「樁無憂」超聲波檢孔儀、「灌無憂」混凝土超灌控制儀等一系列智能控制設備,一類樁比例達100%,攻克了超厚軟基超長樁施工的技術難題。
在塔柱施工階段,廣州交投集團聯合中鐵大橋局優化施工方案,研發了「裝配化設計、自動化下料、工廠化製作、快速化安裝」的變截面斜塔鋼筋骨架整節段分塊預製安裝品質化快速建造技術,將大量高空作業轉化為地面作業,減少高空作業量60%以上,有效把控施工安全和工程質量。面對洪奇門特大橋全橋鋼箱梁總重約2.6萬噸、單節最大起吊重量約460噸的「重量級」挑戰,廣州交投集團、中鐵大橋局構建以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產線、板單元智能焊接生產線、節段智能總拼生產線、鋼箱梁智能塗裝生產線及車間製造執行智能管控系統為核心的「四線一系統」,實現鋼箱梁全過程智能製造。
創新引領建設 實現質效雙提升
大橋建設過程始終堅持創新賦能,竭力打造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新採用內置螺紋拉杆爬模體系,成功解決了超大外傾角度塔柱模板體系受力問題,同時也不影響模板拆除,為工程順利實施提供有力技術保障。優化「步履頂推」「塔梁同步」施工工藝,在主塔施工的同時開展邊跨鋼箱梁架設,實現架設過程同步頂升、縱向頂推和橫向糾偏,確保頂推施工質量和安全,並有效節約工期約3個月,實現洪奇門特大橋順利合龍。為解決斜拉索抗火和防腐性能要求等問題,管理團隊創新研發了抗火防水減振新型斜拉索體系。該體系通過標準化製作、工廠化生產、快捷化安裝,在保障既有拉索承載能力的基礎上,大幅提升斜拉橋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和使用壽命。
科學安全管理 平穩建設再提速
生命重於泰山,安全高於一切。項目管理團隊通過對安全領域改革和技術創新,為大橋建設保駕護航。基於BIM和雲平台在全線佈局「2+6」「線上+線下」的數碼化產業工人培訓中心,創新「智能體檢+認知教學+實操體驗+實名考核」四位一體實名制培訓方式,做到了100%技術交底和100%進場安全培訓,穩步推進南中安全宣教工作。以本質安全理念為指導,搭建了本質安全智慧管理平台,在平台中開發了動態預警工具「安全小精靈」,實現了重要信息的預警,為安全管理裝上可視化「慧眼」,強化「平安工地」建設。同時結合項目實際探索構建基於網絡的多級聯動可視化監管系統。在重點區域、重點部位佈設視頻監控設備,實現一鍵巡查和全天候可視化安全監管,實時糾正違章行為。並首推安全首件制,全面推行施工安全標準化,通過隱患全面排查、科學排序、有效排除,守牢安全生產紅線。
據悉,南中高速項目計劃2024年底建成通車。屆時,從廣州南沙到中山城區的車程時間將縮短至15分鐘以內,到深圳也僅需20分鐘,將進一步強化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的互聯互通,增強廣州核心引擎作用和中山節點連接作用,助力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記者 陳子欣 通訊員 吳敏豪 孟園英 陳欣)
頂圖:南中高速洪奇門特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