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中华大地

鄖西關防鄉沙溝村:垃圾分類「扮靚」美麗鄉村

2023-02-17
来源:香港商報网

    2月14日, 春雨中的鄖西縣關防鄉沙溝村平添幾分柔和之美。行走在這個坐擁山水田園的古樸村落,起伏的山、流動的水、連片的田、漂亮的屋,處處澎湃着勃勃生機與活力。

    「滴滴……滴……」一輛垃圾回收車穿行在村舍之間,垃圾清運員鄭必盛一家一戶上門回收垃圾。聽到熟悉的喇叭聲,村民王少財從家中拎出按「干、濕」分類好的垃圾,遞到鄭必盛手中。接過後,鄭必盛熟練地分成「能埋的」「能賣的」「能爛的」「能燒的」四個類別,對應裝進垃圾車上紅、黃、綠、黑四個垃圾桶。

    垃圾分類在許多城市還未推行。那麼,這件新鮮事是如何在偏遠的沙溝村推廣開來呢?

    「當年,鄉政府給他們村分了18個大垃圾箱,大家將垃圾箱沿路擺放到各個院落,像一條風景線,還配了一輛垃圾車,大家都非常高興。」沙溝村黨支部書記盧從信說。

    有了垃圾箱,大家都自覺地把垃圾集中起來。然而,這股高興勁兒並沒有持續多久。當年過完春節,垃圾箱裝得滿滿的,由於村上沒有填埋場,垃圾箱和外溢的垃圾把交通堵塞了,因為垃圾太多也沒有及時拉走,散發出的腐臭味讓村民苦不堪言。

    垃圾集中收集這個方向沒有錯,關鍵在於收集的垃圾後續如何處理。怎麼破解難題?政府主導開展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帶來了機遇。在縣鄉黨委政府指導下,村兩委一班人和群眾代表廣泛商議,決定借鑑外地經驗,在沙溝村開展垃圾分類。

    「我們投入了近20萬元,建了一個積分超市並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新建了一個堆肥房,只留了兩個大垃圾箱。」盧從信說,為350戶村民購買了將近800個垃圾桶,對垃圾進行分類。經過3年多的實踐和完善,最終形成了沙溝村垃圾分類「兩類四分法」經驗。所謂「兩類四分法」,兩類即「干、濕」分類;四分即把垃圾分為:能埋的、能賣的、能爛的、能燒的四種。

    垃圾分類,好說不好辦。如何解決村民不願分、不會分的問題?剛開始,村裏的大喇叭不停地播放垃圾分類知識,村幹部拿着投影儀,帶着筆記本電腦,到村民的院子裏反覆播放,挨家挨戶地示範演示,轉變群眾的生活習慣,教群眾分類方法。「村裏組織了近200場次的宣傳活動,才順利將垃圾分類推展開來。」

    變化從日漸減少的垃圾開始。作為村裏的垃圾清運員,這兩年,鄭必盛明顯感覺到村裏的日常垃圾清運工作輕鬆了不少。

    「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可以得到積分獎勵,積分可以到『積分超市』換購生活物品。」盧從信說,沙溝村還成立了美好環境理事會,開展環境衛生月月評、季季獎,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3年時間裏,「兩類四分法」不僅促成了垃圾分類落地見效,還實現了垃圾處理資源化、減量化、無毒化:全村垃圾源頭減量50%以上,可回收物回收率90%以上,年堆肥20萬噸左右,垃圾處理實現了減量、提質、增效。得益於垃圾分類「兩類四分法」的成功實施,沙溝村的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分別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創建工作先進村等榮譽稱號,沙溝村垃圾分類經驗做法被全十堰市推廣學習。

    垃圾分類「扮靚」美麗鄉村,讓村民有了美好的生活環境,還幫助村民向綠色產業延展。

    連日來,在沙溝村柯家灣生態荷塘片區,村民柯昌根在「藕魚共生」生態種養示範基地里忙着修堤、施肥、曬田作業,為新一年蓮藕池裏淘「金」做準備。

    該村採取種養結合模式,淺田種蓮藕,深水養泥鰍。「藕魚共生」生態種養集旅遊觀光、農事體驗、經濟效益於一體,夏賞荷,秋捉泥鰍冬吃藕,一地掘「三金」。2022年,全村發展「藕魚共生」種養80餘畝,產值40餘萬元。

    沙溝村培植以綠色農業為重點的特色產業,着力打造「關防冷水米」「雙低油菜」等綠色生態品牌。同時,利用季節氣候特點,實施冷水稻和油菜間作種植,先後發展冷水稻300畝、「雙低油菜」500畝、林果基地1000畝。

    生態環境美了,旅遊人氣足了,有力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伴隨着「鄉村游」掀起的熱潮,沙溝村挖掘沙溝村山水、生態、物產、人文等資源,以仙河為軸,打造以堤代路生態景觀帶、河內水體景觀帶、田園綠色農業景觀帶、沿途特色民居景觀帶,形成有山有水、山水互動的田園旅遊景觀,寧靜、悠閒的沙溝村成為不少人遠離鬧市、陶冶情操的好去處,每日來往遊客絡繹不絕,沙溝村裏的農家樂和農道鄉宿天天爆滿。

    「垃圾分類帶來美好環境,生態優勢助力綠色發展,『美麗鄉村』換來『美麗經濟』,沙溝村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盧從信說,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餘元,村集體收入40萬餘元。

    近年來,鄖西縣全力建設鄉村振興示範區,引進市場主體,鼓勵能人回鄉,引導新型農民、新型社會組織參與,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溝域經濟、訂單經濟。該縣以10個縣級共同締造試點村建設為抓手,統籌聯動推進18個鄉鎮級試點村、286個試點村灣(小區)工作,通過靈活採取投資、投物、投勞等方式,把農村當成景點建設,讓「田園」變「景區」、「村民」變「股民」,打造融入功能配套、景觀協調、文化傳承的鄉村農旅觀光帶,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記者 吳超群 陳子欣 通訊員 鄒景根 徐光意)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