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到濃時,是文化」
神秘的北緯三十度,誕生了中國文化史上璀璨奪目的徽文化,孕育了中國名茶之都——黃山。
今天黃山茶,吸收了徽州天地之靈氣,孕育徽茶文化的厚重與魅力,成為了海內外愛茶之友的日常生活。現代工藝和古法融合,通過恢復與重塑,將受眾與悠久燦爛的文化建立起緊密的情感連接,讓黃山茶卓爾不群。
一壺煮千年,茶中觀天地。名山出好茶,好茶看黃山。
揚「茗」天下 禮遇世界
11月29日,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會議宣布,將「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製作技藝成功入選。
這是黃山茶走向世界的高光時刻,而這樣的高光時刻卻不止此刻。
清代起,屯綠、祁紅大量出口,徽州茶商開創了300多年的中國茶葉經濟輝煌。清朝至民國時期,徽州成為中國重要的茶貿易和茶文化中心。而今作為「中國名茶之都」,十大名茶占其三,太平猴魁2021榮獲世界綠茶評比會最高金獎,祁門紅茶在第26屆世界食品博覽會上獲金獎,以黃山為名、與黃山齊名的黃山毛峰在1986年就被外交部定為招待外賓用茶和禮品茶……歷經千年歲月洗禮,黃山茶的那一抹香,正在歷久彌新里,輝映人間日月長。
茶,以草木之微承載着黃山與世界的對白。近年來,黃山市不斷擦亮這張徽「茗」片,結合全域旅遊發展,挖掘整合茶葉元素,相繼建成高標準茶旅結合觀光園22處、茶葉博物館7家,打造全國精品茶旅線路7條,黃山茶正以新的時代光彩,在不同層次、更大範圍擔當起對外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
18世紀,稱雄一時的晉商開闢了一條起於福建、集於武漢、通過俄蒙邊境口岸恰克圖通往俄羅斯及中西亞各國的「萬里茶道」,這條繁榮了兩個多世紀的「世紀動脈」是傳承了「絲綢之路」精神的茶葉出口貿易交通線。祁紅便是從閶江入鄱陽湖到漢口,踏上萬里茶道,遠銷德、英、美、俄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光緒十年,祁紅已占據漢口茶市紅茶第一把交椅,漢口茶莊中有近三分之一經營祁紅,1915年祁紅更是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
2021年,萬里茶道聯合申遺辦宣布,安徽成為萬里茶道聯合申遺的第九個省份,祁門縣加入萬里茶道申遺城市聯盟,是安徽省的唯一代表。申遺辦認為,祁門紅茶在萬里茶道貿易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入萬里茶道申遺具有重要意義。
一縷茶香飄萬里,世紀動脈歷千秋。萬里茶道上的「黃山茶」名片經歲月流轉,但翻開新的章節,輝煌不變。
我們逐頁翻看黃山「茶出口」的歷史長卷,從1745年,黃山市最早的外銷茶——休寧松蘿茶與絲綢、瓷器等隨瑞典船「哥德堡號」出海,演繹黃山茶葉的海上貿易傳奇;到素有 「綠色金子」之稱的「屯綠」在上世紀70年代遠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出口量最大的茶葉品種;再到祁門紅茶踏上萬里茶道暢銷中亞歐美幾個世紀;如今的「茶葉專列」打通了黃山茶出口的「陸上絲路」……這片神奇的東方樹葉,刻畫着對外開放的清晰紋路,仍在書寫香飄四海的嶄新畫卷。數據顯示,目前黃山市茶葉產量、產值均居全省第一,出口額分別占全國11%、全省87.1%。
物候與傳承 高品質好口碑
得益於北緯30度神秘線的獨特生態氣候,黃山茶從「出生」便贏在起跑線上。但黃山市深知,若要給世界留下珍貴的那一抹舌尖茗香,就離不開好品質、好口碑。
2020年,黃山市以刀刃向內的決心和勇氣,啟動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到2021年實施全域茶園綠色防控,插放黃板2800餘萬張,實現全域覆蓋。
這場「革命」折射出黃山人堅守茶品質的初心和底氣。今年,黃山市以「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為目標,通過全面鞏固提升「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防控模式,創新推出茶葉綠色防控專項保險,開展茶葉農殘常態化監測抽查,加強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加大良種繁育和推廣,全面禁止化學農藥進入茶園等,實現茶園生態環境全面改善,茶葉產品質量全面提升。在全國做高品質茶葉的領頭羊,任務艱巨,但黃山市用行動書寫着步履鏗鏘。
品質,同樣離不開指尖匠心的傳承。在此次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製作技藝成功入選之前,黃山市已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4項,其中3項為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製作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8項,茶葉製作技藝類項目就有屯綠、松蘿茶、安茶、頂谷大方、珠蘭花茶、石墨茶、紫霞、雲霧等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3人,制茶技藝的就有3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4人,制茶技藝的有17人,市級制茶技藝有67人。
數字,見證的是黃山茶始終堅持以品質為先的決心,和守護舌尖春意的一腔誠意。
黃山茶,以高品質為基底,濃縮着中國傳統文化與精神內核,在時間的長河裡,不斷走出國門,香飄世界。(記者 吳敏 視頻提供 黃山市茶產業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