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著名學者、詩人胡應麟(1551—1602)詩云:「胡床挾僚幕,羽扇搖清風。」羽扇輕搖,談笑風生。合上採訪本子的那一刻,記者對着眼前的男人說,為你擬寫了一個題目:《羽扇輕搖有和風》,你看如何?
男人說,詩情畫意,甚好,甚好。男人叫張海燕,今年56歲,出生於皖南歙縣岔口鎮廟前村一戶普通的農民家庭。早上玉米糊,配點醃菜、豆腐乳,惕瀝淘澇喝上一碗去上學。中午放學一塊苞蘆餜,一碗老南瓜。晚上不是煮麵皮就是面羹。
說起這段經歷時,張海燕淡定如初,毫無波瀾。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見不得玉米紅薯甚至它們的製品。
從代課老師到村支書
1984年,張海燕從岩寺中學也就是現在的徽州一中畢業後,來到小川中學當英語代課教師。
教書育人,就得不斷提升自己。那時候,學校里還有極少幾個英語專業畢業的大專生,成了他不斷造訪的對象。張海燕白天在講台上講課,是老師;到了晚上,就又成了學生,一邊請教一邊自學。按他的話說,即便是現學現賣,也絕不能辜負學生的期望,不能墜了老師這一名頭。
張海燕在小川中學一待就是7年。1991年10月的一次招考,張海燕成了周家村鄉的一名文化幹部。1996年,張海燕工作突出,獲得了全縣精神文明先進個人殊榮。2004年,撤鄉並鎮,周家村鄉併入岔口鎮,張海燕成了鎮裡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聘用制幹部。
新世紀初,全縣各地水電事業發展迅速。張海燕通過各方認證,家鄉廟前村適合建造水電站。為此,張海燕聯同8名股東共同開發,擬投300萬元,修水圳、打山洞,引水發電。待到審批了土地,作出了規劃,項目也立項了,卻有村民出來堅決反對。
項目流產了。投資失利,也讓他毅然選擇辭職創業。「負擔加重了,自己這點工資根本不夠一個家庭的開銷。不出去闖不行了。」
2005年,張海燕在屯溪開了一家店,經營家鄉的茶葉、菊花等農特產品,兼雜做點服裝生意,倒是風生水起。2008年,已經「下海」的張海燕卻又選擇「上岸」了,成了廟前村支書,後來又成了並村後的金前村黨總支書記。
當村支書,一來是家鄉情結重,生活了多年的地方,有能力了就要出點力,幫一把;二來,可以藉助自己在城市裡的窗口,更好地帶動當地農特產品銷售,鼓起村民腰包。
從「大管家」到「黃山好人」
成立揚越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黃蜀葵種植,為廣大種植戶帶來50餘萬元的收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開硬化道路,新建大洲源跨河橋梁2座、小河橋一座;積極發展白茶及優質茶苗的推廣工作,免費發放茶苗肥料,逐漸改變當地茶園老化、品種低劣的現實;打造鄉村旅遊,在劃定的地塊種植油菜花、桃花,吸引遊客駐入,發展多家農家樂……
村支書就像村民的「大管家」,東家有個坎、西家有個結,各種紅白喜事都要到場,一個村子千餘人,怎麼可能不忙呢。
2011年,村民吳葉榮在昌化打山核桃時不慎摔了下來,跌斷脊柱。張海燕得知情況後,立即趕到事發地,給傷者送上慰問品慰問金,一連在當地待了數天,直到落實好賠償等後續事宜才返回。
2013年,村民張國發父子在湖州織里遭遇車禍,二人多處骨折,張海燕依舊第一時間送上慰問並作為家屬代表與肇事方談判,得以圓滿解決……
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張海燕說,百姓信任你,才會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法律法規允許的前提下,為他們爭取利益最大化。
2014年,張海燕被評為敬業奉獻類「黃山好人」。
在入村任職伊始,張海燕報了電大班進修,拿到了大學文憑;2016年,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畢業。《鄉村旅遊發展研究——以歙縣為案例》是他的研究生畢業論文。在論文中,張海燕以「SWOT分析法」,從歙縣鄉村旅遊發展的優勢、弱勢、機遇、困難四個方面,闡釋自己的新見解,為更好地開啟鄉村旅遊新篇章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離任村支書當上「管理員」
2018年11月,十年支書的張海燕離任後,成了中環潔岔口鎮的管理員。四個月後,就被領導層相中,委以重任,成了縣裡的部門負責人,主抓城區及瀹潭妹灘以下水域、鄉村保潔工作。
張海燕走馬上任後,公司在他建議下斥資6000多萬元,建成公司大樓,增加打撈船隻達51艘、新安江水域打撈員工達32名,為踐行「兩山理論」、全面實現一江春水出新安,夯實足夠的物資和人員保障。
張海燕入職中環潔之時,正值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而垃圾處理的高效及時,無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既然幹了,就要把事干好。」2020年的夏天,歙縣榮膺全國文明城市殊榮……2021年,張海燕也被縣住城局評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個人。
作為「好人」的張海燕愛心滿滿,村里人受災了,生大病了,貧困生上學了,總要力所能及地扶一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盛開春滿園。張海燕事必躬親,帶出了一個優秀團隊。三年多來,其中兩人獲省表彰;5人獲市表彰,其中4人獲「黃山好人」殊榮;38人獲縣表彰,其中5人被評為全縣優秀共產黨員。(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江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