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由山東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主辦,山東大學深圳研究院承辦的山東大學科技成果直通車粵進大灣區活動成功舉行。此次活動以「科技賦能新經濟、成果轉化大灣區」為主題,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在濟南、深圳兩地同步開展。
山東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術才表示,「山東大學科技成果直通車」是學校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機制、新模式的有力探索,核心目標是破解長期以來困擾高校和企業之間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與痛點問題。此次粵進大灣區專場,是山東大學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圳研究院「科技+文化」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林祥表示,本次活動通過搭建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促進了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效互動,實現了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加強了技術、資本、人才的深度融合,打通了從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再到產業升級的轉化通道,探索出一條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的實現路徑。
深圳市科技創新戰略研究和技術轉移促進中心主任王劍華講到,未來希望創新中心能與成員院校,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本着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着力深化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切實將大灣區的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高校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發揮集聚創新效應,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發有為、再立新功。
活動現場
深圳市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會會長劉文求表示,通過此次活動,與山東大學一起助力大灣區技術轉移工作,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協同發展新格局,將更多的科技成果推廣至優秀企業,搭建高校成果轉化和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平台,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香港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宗第表示,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此次活動,「科技成果直通車」架起粵港科創項目交流合作的對接橋樑,為粵港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蓬勃的新動能,助力兩地實現共贏發展。他強調,促進會長期以來致力於推動粵港兩地科技創新交流合作,與山東大學深圳研究院功能定位方向一致,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有效推動高校與企業、行業間產生連結、深度合作,助力香港企業「走進」山東,推動兩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希望山東大學專家學者能與香港企業家面對面交流,實現產學研有效對接,推動山東大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
在路演環節,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張存生、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宋清華分別對各自學科科研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山東大學各學院參加路演的項目分別是: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王麗教授的「磁懸浮承高速非晶永磁同步電機」、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於曉強教授的「用於腫瘤快速病理診斷的雙光子熒光探針」、電氣工程學院張禎濱教授的「智慧能源與大功率驅動裝備」、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姜明順教授 的「面向高端裝備/重大基礎設施的智能感知與狀態預測技術」、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祁慶生教授的「生物可降解塑料 PBS 單體丁二酸的高效生產技術」和機械工程學院、海洋研究院雙聘教授劉延俊的「海洋作業活動中的裝備保障技術」。
簽約儀式
活動當天,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會、香港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深圳市數據鏈產業促進會分別與深圳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合作各方將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學術交流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共建產學研協同平台,共同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的「大灣區」模式。
嘉賓合影
深圳研究院依託山東大學的學術和人才優勢,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搭建學校與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交流的平台,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構建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協同轉化的生態體系,助推山東大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助力區域經濟社會創新高質量發展。此次活動是山東大學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實踐,是深圳研究院「科技+文化」轉型的重要舉措。研究院將努力續寫更多「山大與深圳春天的故事」,為山東大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為深圳市「雙區」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 王靜抒 通訊員 毛璟煊 王飛虎)
頂圖:山東大學科技成果直通車粵進大灣區活動成功舉辦